心得筆記-逆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們會嘲笑別人還在用windows95,卻對自己在多年前就形成的看法緊抓不放。


個人的重新思考

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及科學家走進你的心裡

當我們的信念處於危險中,
我們會進入傳教士模式:我們會布道,保護並宣言我們的理念。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時,
我們會進入檢察官模式,我們列出各種理由證明別人是錯的,並打贏這個案子。
我們在學求支持時,會進入政治人物模式:我們遊說並爭取選民的認同。

我們在尋找真相時會進入科學家模式:我們進行實驗並測試假說以及發掘知識。

學習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為了確認我們的信念,而是讓我們的信念更進一步進化與發展。

紙上談兵及冒牌貨:找出信心的甜蜜點

我們想獲取的是自信的謙遜: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同時明白我們可能沒有正確的解決方式。這帶給我們足夠的懷疑,重新檢視我們的知識,還有足夠的信心去追求新見解。

冒牌者症候群好處一:激勵我們更努力做事,冒牌者或許是最後投入的人,但也可能是最後退出的那個。當他們感覺自己像個冒牌貨時,他們認為有必要證明些甚麼。
好處二:激勵我們更聰明的工作,感覺像冒牌者會讓我們進入新手的心境,讓我們質疑其他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假設。
好處三: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對我們的知識及能力心存懷疑會帶我們走下寶座,鼓勵我們從其他人身上尋找見解。

學習需要心存謙遜地了解,你有需要學習的地方。

冒牌症候群讓我時刻警惕及成長,因為我從來不認為我無所不知。

  • 這章討論的是如何在『紙上談兵』與『冒牌者』這兩種極端之間找到平衡點。紙上談兵的特徵是信心大於能力,而冒牌者則是能力大於信心。後半段提到的是冒牌者的好處,不過並沒有提到壞處以及紙上談兵的好處壞處。紙上談兵的壞處應該更多。如果他們的能力足以完成某件事,那麼過多的信心或許影響不大;但如果能力不足卻充滿自信,最終可能導致嚴重失敗。

想法有誤的喜悅:不相信你所想一切的快感

想法出錯是我能確定自己有所學習的唯一方式

如果你從不反思,回顧過去時從未覺得『哇,一年前的自己還真蠢』,那可能代表這一年你沒有學到多少東西。

  • 原翻譯標題是「想法有誤的喜悅:不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快感」,看完內容才知道這標題到底想講什麼,「不相信你所想一切快感」跟「不相信你所想一切快感」我覺得這兩者還是差異很大的,看了前者不知道這句到底是甚麼意思。
    這章主要講的是,發現自己的想法有誤後,能得到喜悅,是因為你能從中發現自己能學到東西。很多人無法將自己的想法與自我認同區隔,所以當自己的想法被攻擊、批評後,就會反擊回去,認為別人是在攻擊自己,也因此錯失了學習改進的機會。

正向吵架俱樂部:建設性衝突的心理學

缺乏衝突不等於和諧,而是漠不關心。

不尋求他人認同的給予者經常能做出最佳的批評:他們的用意在提升那個作品,而不是滿足自己的自尊。他們不是因為自己感到不安而批評,他們是因為在乎才提出異議。

爭論激烈不代表彼此真的生氣。當我們把爭執視為討論,表示我們願意考慮不同的觀點,甚至可能因此改變自己的想法。重點是討論『想法』,而不是發洩『情緒』。

  • 我覺得這章特別適合亞洲人看,我們的文化不推崇跟別人起衝突,大事化小、息事寧人、和氣生財等等,我們害怕跟別人吵架、起衝突,同時也代表我們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害怕跟別人起爭執。但衝突、爭執並非全都是壞事,而是可以互相討論、辯論,找出更好的方法或是對彼此都能接受的作法。壓抑自己的表達慾望、不敢坦承跟別人說自己不要,對每一段關係來說都不是好事。

人際的重新思考

與敵人共舞:如何贏得辯論並影響他人

我們不必說服對方,我們是對的,我們需要開啟他們自己的思維,讓他們看到或許他們自己想法有誤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把爭論當作戰爭,就會變成非贏即輸的對立局面。但如果我們把它視為一場舞蹈,那麼雙方可以一起找到合適的步調,循序前進。

最有可能說服你改變心意的人是你自己。你能挑選你覺得最令人信服的理由,然後帶著立足在那些理由的真實感受離開。

  • 這章作者要說的是:辯論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它更像是彼此跳舞,而不是戰爭。當我們把它當成戰爭在處理時,我們會攻擊對方,讓對方產生防衛心理,這樣只會增加難度。而當成跳舞,則是試圖找出兩人能一起的旋律。
    非正式的辯論也可以說是協商,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批評、攻擊對方(戰爭),而是找出兩人都可以接受的範圍(共舞)。當我們越是攻擊對方,對方越有可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很多人經常將自己的看法認為是他自己,不認同他的看法等於不認同他這個人,因此會產生防衛心理。)我們要做的是提出問題,將對方拉到同一陣營,讓他們自己思考怎樣會更好。
    這章我覺得很多地方在翻譯上語意都很不順。

棒球場上的仇恨,動搖刻板印消弭偏見

當我們遇見不符合我們刻板印象的成員時,我們的第一直覺不是把他們當成範例,並重新思考我們的刻板印象。而是將他們當成例外。

疫苗溝通者及溫和的質問者:正確的聆聽方式如何帶給人們動機去改變

這章跟前兩章辯論裡的觀點類似,就是能改變自己心意的人只有自己,當我們對別人提出建議時,別人很可能會感到壓力,或是感覺自己被要求、控制,而產生反抗心理。
然而如果我們採用聆聽的方式,去仔細聽出他們的需求,並透過提問的方式讓他們自己產生反思,就有機會讓他們自己改變心意。

集體的重新思考

劍拔弩張的對話:為我們的分歧討論消除對立

複雜性讓我們更容易重新檢視我們堅守的信念,僅聽相反的意見不一定會激發你的重新思考,而是更容易讓你堅持己見。換句話說,呈現一件事情的許多不同觀點與灰色地帶、可能性,更容易讓人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

重寫教科書:教導學生質疑知識

「品質意味著重新思考、重新工作,以及潤飾」,就像寫好一篇文章時我們還要持續去修改、思考,不斷的去改進。
我們經常無意識地接受新資訊,卻忘了質疑它是否正確。養成重新思考的習慣,才能讓我們持續進步。

這不是我們一貫的做法:建立職場學習文化

當一個團隊擁有較高的心理安全感時,成員更敢於坦率承認錯誤,並從中學習。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團隊則隱藏錯誤以避免被懲罰。
心理安全感並非放鬆、自在,而是尊重、信任以及開放,可以提出顧慮及建議而不必害怕被報復。
當我們處在績效文化時,因為失敗及犯錯會被懲罰,因而導致更多人不願提出建議,畫地自限,也因此團隊更容易止步不前、無法學習。

結論

逃離狹窄視野:重新思考我們規畫最完善的職場及人生計畫

認同早閉會阻止我們重新思考,過早對自己產生身分認同、迫切想得到別人的認可。
其實,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會經歷多種職業,因此每隔一兩年可以問自己:是否該考慮轉變?是否已經在職場上達到了學習的瓶頸?當初訂下的目標,現在還適用嗎?


最後結尾的部分,有作者給出的關於重新思考的30個重點。覺得這本書太過複雜或難以理解的,可以直接參考這30個重點。結尾部分,我看到一個詞更加確認這本書的翻譯確實有些不順——『付梓』,意思是出版。但對讀者來說,我覺得這類詞彙是提高理解難度,而非降低。在這本書的許多地方讀起來都挺不順,也許是翻譯不夠準確,又或者是我理解力不夠。但是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本書還是非常值得反覆閱讀的,「重新思考」也讓我想起馬斯克,曾經對於不想研究長壽所說的話,他說:「大部分人到死都不會改變他們的想法,所以長壽對社會來說並不是好事。」

謝謝你的觀看!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希望你也能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人。

書籍分享:https://vocus.cc/diamonds/home

加密貨幣操作:https://vocus.cc/coin/home

影視劇:https://vocus.cc/funlive/home

內容總結
逆思維
4
/5
除了加密貨幣之外,也會分享一些我認為不錯的書以及一些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文章探討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強調溝通的目的在於理解對方的需求與感受。文章提出說話的藝術來自於聆聽與反向塑造,並探討幽默在談話中的重要性。還提供了避免敏感話題及提高社交互動的技巧,讓讀者能更有效地與他人交流,表達自己,並打動他人。透過具體的技巧,讓每次交談變得更具意義。
本文探討在演講中如何通過情感表達提升影響力與共鳴。重點包括瞭解激情的定義、故事講述的重要性、如何展開對話、提供新知、運用幽默感,以及如何遵循十八分鐘準則來讓演講更有效。文章也強調多重感官體驗在演講中的應用,幫助聽眾更容易吸收資訊。這篇文章旨在幫助演講者更好地與觀眾溝通,讓他們的觀點深具影響力。
這篇文章探討了成功所面臨的六個迷思,指出單純忙碌無法帶來成功,重點在於選擇和專注。文中深入分析瞭如何透過設定優先順序、具體問題的解決以及有效的規劃來釋放內在潛能,並強調了意志力的重要性與生活的整體平衡。作者鼓勵讀者分享這些見解,以促進共同成長與支持。
本文探討了在追求卓越表現的過程中,如何平衡訓練與休息的重要性。許多頂尖高手明白,善用壓力、採取巧妙的刻意練習策略和有效的休息方式是成功的祕訣。同時,設計合適的生活習慣以及確認內在驅力也能幫助個人達到最佳狀態。透過這些方法,無論你是專業人士或是業餘愛好者,都能提升自己的表現並長期保持最佳狀態。
本文探討訊息的不同類型,包括記述訊息、評價訊息和規範訊息,並強調在各種表達中使用正確的文法結構及連結詞的重要性。此外,通過金字塔結構及其他方法,教導讀者在寫作中提高邏輯性和表達的流暢性。這些技巧不僅有助於提高文案質量,也能使溝通更具說服力,適用於各類型的寫作和報告策劃。
本文探討教育體系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呼籲社會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透過蔣勳的觀點,我們理解到,教育不僅是成績的追求,更是培養下一代如何做人、思辨及賦予他們文化認同感的過程。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將導致未來社會的文化冷漠,進而反思我們對教育的期許和社會價值的追求。
本篇文章探討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強調溝通的目的在於理解對方的需求與感受。文章提出說話的藝術來自於聆聽與反向塑造,並探討幽默在談話中的重要性。還提供了避免敏感話題及提高社交互動的技巧,讓讀者能更有效地與他人交流,表達自己,並打動他人。透過具體的技巧,讓每次交談變得更具意義。
本文探討在演講中如何通過情感表達提升影響力與共鳴。重點包括瞭解激情的定義、故事講述的重要性、如何展開對話、提供新知、運用幽默感,以及如何遵循十八分鐘準則來讓演講更有效。文章也強調多重感官體驗在演講中的應用,幫助聽眾更容易吸收資訊。這篇文章旨在幫助演講者更好地與觀眾溝通,讓他們的觀點深具影響力。
這篇文章探討了成功所面臨的六個迷思,指出單純忙碌無法帶來成功,重點在於選擇和專注。文中深入分析瞭如何透過設定優先順序、具體問題的解決以及有效的規劃來釋放內在潛能,並強調了意志力的重要性與生活的整體平衡。作者鼓勵讀者分享這些見解,以促進共同成長與支持。
本文探討了在追求卓越表現的過程中,如何平衡訓練與休息的重要性。許多頂尖高手明白,善用壓力、採取巧妙的刻意練習策略和有效的休息方式是成功的祕訣。同時,設計合適的生活習慣以及確認內在驅力也能幫助個人達到最佳狀態。透過這些方法,無論你是專業人士或是業餘愛好者,都能提升自己的表現並長期保持最佳狀態。
本文探討訊息的不同類型,包括記述訊息、評價訊息和規範訊息,並強調在各種表達中使用正確的文法結構及連結詞的重要性。此外,通過金字塔結構及其他方法,教導讀者在寫作中提高邏輯性和表達的流暢性。這些技巧不僅有助於提高文案質量,也能使溝通更具說服力,適用於各類型的寫作和報告策劃。
本文探討教育體系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呼籲社會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透過蔣勳的觀點,我們理解到,教育不僅是成績的追求,更是培養下一代如何做人、思辨及賦予他們文化認同感的過程。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將導致未來社會的文化冷漠,進而反思我們對教育的期許和社會價值的追求。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重啟人生》一開始就點出一個讓我當頭棒喝的真相,當然這個真相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只是我們大多在逃避,而這本書就是要當面告訴你,每一個人的衰退都來得比你預期的早。 「不論從事哪一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快40 歲到50 歲出頭時,開始走向衰退。」 好啦,誰都知道人老了就會開始衰退,只是我一直以為衰
Thumbnail
人活得究竟要有多長?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引發許多討論。有人認為,人生苦短,應當盡情享受活著的每一天;也有人認為,人應當活得長壽,見證更多世界的精彩。 . 我認為,人活到60-70歲就足夠了。 . 一、活得太老只會造成負擔 .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經歷了照顧父母親臥病多年的
Thumbnail
不要逞強不要抗拒變老,平衡運用智慧跟體力,你會一直過得很好。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走到變老的階段,無論是否有錢或沒錢,思考一下如果世界變成只靠一管10CC左右的血液,透過AI大數據分析,就能更準確的發現身體裡面所存在的遺傳疾病或癌症,大大的提高了存活的機率及年齡,想一想「長命百歲」可能會變成常態?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活太久可能不是一件值得開
Thumbnail
關於長生不老,這個問題,古往今來討論了幾千年。 討論了幾千年後,普遍得出了這個結論,精神也許可能長存,肉身則一點戲沒有。 生物學家在談到延長人類壽命時,用過這樣一個恰當的解釋:人老了,很多時候是系統性的崩潰,是大量的基因開始集體出錯,各種器官開始綜合性衰竭,不僅僅是哪裡得病治哪裡,治好了就繼續開
Thumbnail
每次過年的時候,常常可以見到家族之內的高齡者,但隨著他們的年紀增長,也讓我思索到幾個有關於生命的議題,以及對於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你想像的老年生活只有衰弱和一成不變嗎?想瞭解你對於老後生活有哪些錯誤迷思嗎?如果你想改變你對自己或家人老後生活的想法與觀念,歡迎繼續閱讀。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重啟人生》一開始就點出一個讓我當頭棒喝的真相,當然這個真相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只是我們大多在逃避,而這本書就是要當面告訴你,每一個人的衰退都來得比你預期的早。 「不論從事哪一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快40 歲到50 歲出頭時,開始走向衰退。」 好啦,誰都知道人老了就會開始衰退,只是我一直以為衰
Thumbnail
人活得究竟要有多長?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引發許多討論。有人認為,人生苦短,應當盡情享受活著的每一天;也有人認為,人應當活得長壽,見證更多世界的精彩。 . 我認為,人活到60-70歲就足夠了。 . 一、活得太老只會造成負擔 .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經歷了照顧父母親臥病多年的
Thumbnail
不要逞強不要抗拒變老,平衡運用智慧跟體力,你會一直過得很好。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走到變老的階段,無論是否有錢或沒錢,思考一下如果世界變成只靠一管10CC左右的血液,透過AI大數據分析,就能更準確的發現身體裡面所存在的遺傳疾病或癌症,大大的提高了存活的機率及年齡,想一想「長命百歲」可能會變成常態?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活太久可能不是一件值得開
Thumbnail
關於長生不老,這個問題,古往今來討論了幾千年。 討論了幾千年後,普遍得出了這個結論,精神也許可能長存,肉身則一點戲沒有。 生物學家在談到延長人類壽命時,用過這樣一個恰當的解釋:人老了,很多時候是系統性的崩潰,是大量的基因開始集體出錯,各種器官開始綜合性衰竭,不僅僅是哪裡得病治哪裡,治好了就繼續開
Thumbnail
每次過年的時候,常常可以見到家族之內的高齡者,但隨著他們的年紀增長,也讓我思索到幾個有關於生命的議題,以及對於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你想像的老年生活只有衰弱和一成不變嗎?想瞭解你對於老後生活有哪些錯誤迷思嗎?如果你想改變你對自己或家人老後生活的想法與觀念,歡迎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