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嘲笑別人還在用windows95,卻對自己在多年前就形成的看法緊抓不放。
當我們的信念處於危險中,
我們會進入傳教士模式:我們會布道,保護並宣言我們的理念。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時,
我們會進入檢察官模式,我們列出各種理由證明別人是錯的,並打贏這個案子。
我們在學求支持時,會進入政治人物模式:我們遊說並爭取選民的認同。
我們在尋找真相時會進入科學家模式:我們進行實驗並測試假說以及發掘知識。
學習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為了確認我們的信念,而是讓我們的信念更進一步進化與發展。
我們想獲取的是自信的謙遜: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同時明白我們可能沒有正確的解決方式。這帶給我們足夠的懷疑,重新檢視我們的知識,還有足夠的信心去追求新見解。
冒牌者症候群好處一:激勵我們更努力做事,冒牌者或許是最後投入的人,但也可能是最後退出的那個。當他們感覺自己像個冒牌貨時,他們認為有必要證明些甚麼。
好處二:激勵我們更聰明的工作,感覺像冒牌者會讓我們進入新手的心境,讓我們質疑其他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假設。
好處三: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對我們的知識及能力心存懷疑會帶我們走下寶座,鼓勵我們從其他人身上尋找見解。
學習需要心存謙遜地了解,你有需要學習的地方。
冒牌症候群讓我時刻警惕及成長,因為我從來不認為我無所不知。
想法出錯是我能確定自己有所學習的唯一方式
如果你從不反思,回顧過去時從未覺得『哇,一年前的自己還真蠢』,那可能代表這一年你沒有學到多少東西。
缺乏衝突不等於和諧,而是漠不關心。
不尋求他人認同的給予者經常能做出最佳的批評:他們的用意在提升那個作品,而不是滿足自己的自尊。他們不是因為自己感到不安而批評,他們是因為在乎才提出異議。
爭論激烈不代表彼此真的生氣。當我們把爭執視為討論,表示我們願意考慮不同的觀點,甚至可能因此改變自己的想法。重點是討論『想法』,而不是發洩『情緒』。
我們不必說服對方,我們是對的,我們需要開啟他們自己的思維,讓他們看到或許他們自己想法有誤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把爭論當作戰爭,就會變成非贏即輸的對立局面。但如果我們把它視為一場舞蹈,那麼雙方可以一起找到合適的步調,循序前進。
最有可能說服你改變心意的人是你自己。你能挑選你覺得最令人信服的理由,然後帶著立足在那些理由的真實感受離開。
當我們遇見不符合我們刻板印象的成員時,我們的第一直覺不是把他們當成範例,並重新思考我們的刻板印象。而是將他們當成例外。
這章跟前兩章辯論裡的觀點類似,就是能改變自己心意的人只有自己,當我們對別人提出建議時,別人很可能會感到壓力,或是感覺自己被要求、控制,而產生反抗心理。
然而如果我們採用聆聽的方式,去仔細聽出他們的需求,並透過提問的方式讓他們自己產生反思,就有機會讓他們自己改變心意。
複雜性讓我們更容易重新檢視我們堅守的信念,僅聽相反的意見不一定會激發你的重新思考,而是更容易讓你堅持己見。換句話說,呈現一件事情的許多不同觀點與灰色地帶、可能性,更容易讓人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
「品質意味著重新思考、重新工作,以及潤飾」,就像寫好一篇文章時我們還要持續去修改、思考,不斷的去改進。
我們經常無意識地接受新資訊,卻忘了質疑它是否正確。養成重新思考的習慣,才能讓我們持續進步。
當一個團隊擁有較高的心理安全感時,成員更敢於坦率承認錯誤,並從中學習。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團隊則隱藏錯誤以避免被懲罰。
心理安全感並非放鬆、自在,而是尊重、信任以及開放,可以提出顧慮及建議而不必害怕被報復。
當我們處在績效文化時,因為失敗及犯錯會被懲罰,因而導致更多人不願提出建議,畫地自限,也因此團隊更容易止步不前、無法學習。
認同早閉會阻止我們重新思考,過早對自己產生身分認同、迫切想得到別人的認可。
其實,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會經歷多種職業,因此每隔一兩年可以問自己:是否該考慮轉變?是否已經在職場上達到了學習的瓶頸?當初訂下的目標,現在還適用嗎?
最後結尾的部分,有作者給出的關於重新思考的30個重點。覺得這本書太過複雜或難以理解的,可以直接參考這30個重點。結尾部分,我看到一個詞更加確認這本書的翻譯確實有些不順——『付梓』,意思是出版。但對讀者來說,我覺得這類詞彙是提高理解難度,而非降低。在這本書的許多地方讀起來都挺不順,也許是翻譯不夠準確,又或者是我理解力不夠。但是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本書還是非常值得反覆閱讀的,「重新思考」也讓我想起馬斯克,曾經對於不想研究長壽所說的話,他說:「大部分人到死都不會改變他們的想法,所以長壽對社會來說並不是好事。」
謝謝你的觀看!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希望你也能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人。
書籍分享:https://vocus.cc/diamonds/home
加密貨幣操作:https://vocus.cc/coin/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