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公開發表:過動症(ADHD)要依靠藥物控制,還是教育改善?
看完影片後,影片的最後一句話是一位過動症學生媽媽的真情告白:「如果能重來,我絕對不會讓我的小孩吃藥,我會覺得一對一的教學比較有幫助。」在這樣的脈絡下,大多數班上的同學都會覺得吃藥不是最好的解方,但就我觀察,如果吃藥能讓過動症孩子比較「好處理」,那麽家人的負擔也不會那麼重,自然會有更多的耐心對待過動症孩子,引導他們找出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領域,才有機會能發光發熱。
發言內容優化:
我認為,我的發言內容僅講述吃藥對於過動症孩子的正面影響,卻忽視了教育也同樣也可以帶來正面影響,因此如果可以再發言一次,我會強調台灣特殊資源教育的資源缺乏,也很難找到真正適合的特教老師,在台灣,一對一的特殊教育並不流行,也會更加昂貴,如果「吃藥」可以作為緩衝,暫時改善過動症孩子的情況,那我會覺得吃藥也是一個好的解方,不用過度強調藥物的危害。
延伸電影學習_星星的孩子:
坦普是一位從小就被診斷出有自閉症的孩子,但在母親一步一步的引導下,坦普找到自己擅長的畜牧學領域,嘗試以他的方式與外界溝通,發表論文,成為美國傑出的畜牧學博士之一。而我想以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歸納心得。
第一句話是科學老師說的:我們會讓坦普知道他只是與眾不同,但不比任何人差
這是許多特教生家長都需要知道的想法,也是特殊生需要轉變的「自我概念」。特殊生的成績大多較差,但如果拘泥於單一的評斷方式,無疑是叫一隻魚爬上大樹。但特殊生的家長也不能逃避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的事實,要接受孩子的獨特性,積極的協助孩子,協助學校。
第二句話是出自坦普之口:我能以自閉症的視角觀察,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細節
我曾經幫助過一位自閉症的同學,結果他回信給我的時候,畫給我一個大大的大拇哥比讚,大拇哥的上面有畫一片指甲,非常細節,類比電影中坦普的發明,自閉症患者真的能發覺出不一樣的細節,但又有多少人能像坦普一樣做調查、做實驗,為自己的發明據理力爭,與大眾有有效的溝通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