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專業場域的許多交情,很容易轉化成負面的人際關係?
道理應該是很簡單的,職場的位置設計,本身就是蘊含‘’合作‘’或是‘’團隊精神‘’的內涵,但那比較多着眼在團隊表現的觀點上。本質上,還是冀望個人有所表現。從公司組織的角度來看,也是有必要從中發掘比較優秀的成員,作為日後拔擢的重要依據。所以,任其自由競爭,去蕪存菁,也算是組織結構的附帶效能吧!
當然,這論點僅限於一般正常的公司組織型態,也不涉及隱含的裙帶關係,抑或是足以顛倒一切的職場暗黑勾心鬥角,及其所引發的異常結果。至於,家族企業型態,就更不在這個範疇了。
一般的情況,職場的上升階梯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位置數量就會越少。於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就是形勢不斷演進的競技場。基於利害關係,每個人無不渾身解數,力求表現,事實的競爭本質也就顯露無遺了。
因此,和我多年同儕關係的那位新加坡同事,從第一天開始,即便不是競爭對手,也是無法迴避的,在大組織結構之下,互為對方的‘’對照組‘’。
當年尚稱稚嫩、資淺的我,萬萬沒想到這位看似值得交往的熱忱、單純同事,日後會對自己的人生有那麼大的影響。這樣的舊交情,甚至形同矗立在自己事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座攔路石,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始終迴避不了。
單從個人關係來看,我倆現實的「瑜亮情結」應該是不言可喻了。再從他自身的職場角度來看,新加坡這位總經理和紐澳市場一直就有歷史的恩怨。自從紐澳市場劃歸印太責任區的第一天開始,身為通路負責單位的新加坡公司,和市場人士就一直摩擦不斷,直到發展成水火不容。
我還在集團任職的時候,就常聽說他對澳洲公司數落的諸多不是,譬如,這家澳洲公司不懂開發新的市場,不願分享市場資訊,利潤過高不利競爭性,人心不穩,不願將生意盈餘轉成再投資的資金等等。似乎只有將這家公司從集團的經銷網絡地圖抹除,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稍後,人算不如天算,情勢出現了他預料之外的變化,竟然由我出面接手了這家紐澳企業,而且是經由當任的執行長書面認可的生意轉移。這樣的劇變,我事後換位思考,若是生意轉成榮景,或可解除他心中積壓許久的烏煙瘴氣,也說不定。
這樣的推論,多少是有些專業的依據,也是符合邏輯的推斷。他在正式的書面報告,以及在總公司的非正式場合一味渲染的,大都是指控紐澳通路商不僅不合作,業績又不長進。因此,只要一切向好,應該就可以雨過天晴了。事後回想,我當時的想法確實有點「一廂情願」,也有點可笑。
我真的是忽略了一個重點,所謂的情勢向好,而其成功的緣故是來自他自己的努力,那麼這些推論就有其邏輯性了。可是,假使原本被指表現不佳的團隊,經過我來領導,很快就拿出來優質的演出。那麼,這樣的功績,就怕他沒那麼厚顏敢掠其美。
所以從他的角度來看,他既然已經把原先的紐澳團隊判定是無可救藥的,那麼來自總部插手的前自家人的併購,對他而言最好的結果,就是「一塌糊塗」,那麼他之前三番兩次陳訴的事態就合情合理了。所以,我必須失敗,才會是他的福氣。
因此,這層「利害關係」,沒法以表象的專業利益詮釋。對他的利害關係還須考慮他在職場的處境,以及發展前景的鋪排。更重要的是,他須顧及東方文化的「面子」問題。如果,他認定的「自尊心」遭受到衝擊的話,相信他會和不少人一樣,會選擇喪失外在的利益,以便保住自己的顏面。
這一點,花了我幾年的時間才真的通透理解,我也相信,我的歐洲上司應該自始至終都不會想得通的。因此,我這個最近身的人脈,也是多年的交情,就是我事業成份裡頭的「負資產」,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