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在煩惱著:沒有想做的事,而這些人幾乎都是從「自我分析」著手,只要探索內心深處,就會發現「想做的事」在某處沉睡著…他們如此期望著,並寫下「學生時代曾努力做過的事」或「曾感到快樂的事」。但是,我希望你仔細想想,透過這種自我分析,你會從到目前為止的人生中找尋你的內在熱情。也就是說,從你已經體驗過或是已經知道的事物中找出想做的事。
but….如果你在過去早就跟「想做的事」相遇了,那為什麼現在並沒有投入其中呢?倘若那真的是你「想做的事」,不是早就應該「正在做」了嗎?
勿回頭、勿回頭,身後無夢想。詩人寺山修司的語錄。
既然至今為止自己的內心都沒有找到想做的事,那即使凝視過去也毫無意義。畢竟,在早已做過的事物中不可能會有想做的事。
你只能去做至今沒有做過的事,也就是用嶄新的事來開拓你的視野。
重視初體驗,去觸及未知的世界。
去讀書、與人相遇,擴展你所見的世界吧。
如此以來,你就能夠遇見馬上想投入其中的事,
試著去閱讀只知道書名的名著。
在書店閉著眼睛拿起來的書也可以。
之所以沒有想做的事,並不是因為你平淡乏味,只是還沒有遇上而已。
都無法感到喜歡了,即使努力地想著「必須喜歡上自己」也是做不到的。這就跟吃了不合胃口的料理與喜歡討厭的同事一樣,要喜歡上不認為是良好狀態的自己也很困難吧?
成為喜歡的自己
ex.工作能幹的人、頭腦清晰的人、心地溫柔的人
我們會有許多想要成為這樣的理想吧?就讓自己貼近這些理想。
只要實現一項,就能愛上自己的那一面的自己。
個性的英文是persomality,來自拉丁文的persona,意指演假面劇時所佩戴的面具。多數人都認為人格就跟自己的本質一樣,但實際上,這不過是為了演繹角色時所佩戴的面具罷了。
個性=面具=為了給某人看而製成的東西。
小時候,你偶爾會被父母怒斥「給我安靜」而閉上嘴。於是周遭的人就會認定你是乖巧的孩子,把你當成乖巧的孩子來對待,如果你不是乖小的孩子,大家會覺得很奇怪,所以你便乖巧地過生活。
你的個性某種程度其實是由他人或環境所決定。
倘若你無法喜歡上現在的自己,只要改變個性=換一個面具就好了。
不存在什麼「自己的個性」
在佛教的教義中,有所謂「緣起」的概念。
而緣起是什麼呢?引用《大英國際大百科全書 小項目版》的內容,定義如下。根據解釋,和他人的關係是因緣分而產生。所有存在,包括自我和佛陀都是因緣起而成立,因此自身的本性、本質或是實體並不存在,皆為虛空。
自己=與他人的關聯性,不過是根據身邊有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事物才因此而出現的存在。因此就算煩惱著「自己不存在著自己的個性」、「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麼樣的人」,那也沒有什麼意義。
只要跟他人的關係改變了,自己也會改變,所以倘若你想改變自己,就只能試著去改變環境。
改變相處的對象,使人際關係搖身一變,試著靠搬家、轉職,或是隸屬於不同性質的社群和組織也是不錯的方法。
曾因為學生時代的霸凌或父母的虐待產生了陰影,並因此感到煩惱吧。不過,我希望你們把那種過去拋開。你只是偶然遇到垃圾般的人,這並不是你的錯。
著名的賈伯斯Connecting the ads演講
我們無法預先看到未來去連接點與點,我們能做的,只有在那之後去連接它們。因此唯有相信,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終究會在人生的某個地方連接起來,結出果實。
即使是沒有目的,還是要先做做看。
在二十八歲以前是不斷打擊「點」的期間,正因為不知道會怎麼變成「線」,就別勉強找出一件「想做的事」,而是到處著手看看吧~
不被喜好所限,去採取行動,這些各式各樣的經驗,會將自己導向更加廣闊的世界。
累積各種經驗,還有著「能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的這種好處。
與其大家都在做所以我也來做,還不如「因為大家都沒做過我才來做」
要把錢用在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上—經驗
經驗的回報是無限大的,物品只能等價交換。
比起「為了存錢而賺錢」,去想著「為了各種經驗而賺錢」,更能產生對工作的能量。
我們所受的教育,是為了量產成為資本主義齒輪的人。簡單來說,這個教育就是在培育沒有任何想法變行動的人。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不擅長自己思考或是說出自己的意見。
從大學考試到公司的新人教育等場合,都會被要求回答出正確答案,結果,我們總是想著「不希望犯錯」。
犯錯—日文原文為「間違」,直譯上為「搞錯時機」,
根據不同的時間點,失敗有可能是壞也是好。
也有很多人會想著「我現在所做的是合適嗎?」並一一去確認到底合不合適,這也是因為「不想犯錯」所導致。
大腦很擅長思考「不做的藉口」,而完美主義,就成了剛好的藉口。
縱使不完美,都必須反覆試錯。
不是要全贏,一勝九敗也沒關係,比起打擊率,更重要的是打擊量。
我們之所以會問「活著有意義嗎」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換句話說,不是我們去探究活的意義,而是人生會對我們拋出、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們才是被探究的存在。
針對失敗,要積極去解釋並寫在筆記本上
根據看法的不同,無論什麼事物都能轉為正面。即使認為「失敗了」也不要失落,就積極地去重新審視並寫在記事本上吧。只要持續這個習慣,就不會害怕失敗了。
行動=輸出,學習=輸入。必須要兩者同時進行。
「記不住」的煩惱
「即使讀了書也會忘記內容。」
「明明才剛讀完文章裡的解說,卻無法順利說明」
我想也有人會像這樣,因為記不住輸出的資訊而感到煩惱吧。
對於二十幾歲的人而言,輸入的最大目的在於「得到多樣化的觀點」。
比起能夠把事情說明得很詳細,還不如身處於大量的資訊中,就算只是隱隱約約,也要得知「原來還有這種東西存在」。只要找到有興趣的事物,自然就會深入調查,不特別想要記也會記住的。
一旦持續輸入,就會慢慢看到事物的連結。
接觸廣闊的知識,會更容易理解專業的內容。累積數量,理解的品質也會提升。
無論如何,現代人的時間正不斷被奪走。如果什麼都不思考地活著,日子將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二十多歲的時光也會結束。
有許多人認為自我成長需要強烈的動力。譬如「設定目標來振奮精神」、「準備達成目標後的獎勵並為了獎勵而努力」等。
只是,要一直處於保有強烈動力的狀態並不容易。提升的部分,總有一天會下降。「透過提高動力來採取行動」,換句話說,「只在動力強烈時才行動」,若沒有興致就無法繼續行動了。
正因如此,才必須排除動力。「跟是否有強烈的動力無關,強制性每天學習」的狀態最為理想。為此,我們需要「建立習慣」。
建立新習慣之前,首先要思考該「放棄」什麼。
而且最重要的是「就算只有一點點也要每天持續」
只要偷懶一次,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習慣就會崩壞,在不勉強自己也可以持續的範圍下進行就好。
保險起見,持續九十天才能放心,只要做到這程度,習慣就建立起來了。
重新審視過去一周運用時間的方式,放棄「無謂的習慣」。
在不斷變化的現代,我們需要有靠自己活下去的力量。比起穩定,更重要是「能否自我成長」。捨棄「正職人員信仰」,用廣闊的視野來找工作吧!
「是否有值得尊敬的人」,是選擇工作重要的標準。
因為,「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而言有可以被稱為英雄的人」。
如果有會讓自己覺得「想為這個人工作」或是「想接近這個人」的前輩,成長速度會飛躍性提升,自然也會開始喜歡上那份工作。
天職並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在全力工作的過程中「成為」天職。正因如此,要找出自己會想努力的環境。
成為能幹的人:「立即回覆、立即報告、立即答應」
立即回覆+立即報告,和信賴關係有關,只要被上司和客戶信賴,對方也會把下個工作或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交給你。也能讓大腦快速飛轉。
立即答應會帶來機會。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現狀也不會有任何改變。是因為去做目前做不到的事,你才會想辦法突破,才能有所成長。
理所當然地,當我們向別人搭話時被拒絕或遭到推辭,或多或少會產生負面的印象,下次就不太會想再去搭話了。
只要不斷立即答應,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應該會接受」,便有更多被邀請或被委託工作的機會。
沒有自信的人可能會覺得立即答應很可怕。然而,正因為是沒有自信的人,才更應該透過「立即答應」來創造機會到來的情況。
等能做到「立即回覆」、「立即報告」、「立即答應」後,就來挑戰「添加期限」吧。除了「我知道了」以外,還回復「會在O點之前完成」。人在截止期限逼近時會提高生產力,這就是所謂的「截止期限效應」。藉由至定期限給自己壓力,便能發揮超過平常的表現。如此一來,自然就會慢慢接近為「能幹的人」
工作排程化,以30分鐘為單位來安排。
無論是工作或私人生活,我們都要積極地與眾不同,從群體中脫穎而出不隨群的生活方式能培養思考能力,使你接近於「能幹的人」。
我們的結果都是由環境產生的。因此當你想學習時,就試著靠近會學習的人。反過來說,倘若你一直和過去同樣的人交流,永遠也無法改變的。倒不如說,家人、朋友、戀人很容易成為你的絆腳石。若你讀了本書後想要開始做「嶄新的事」,你身邊的人可能會試圖阻止你吧,他就是所謂的「夢想殺手」。
為什麼他們會成為夢想殺手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覺得「不舒服」,當身邊的人產生變化時,他們的內心會感到很混亂,怕自己平靜的日常生活是否會被打亂。於是他們會找出看似合理的理由來反對你想做的事。
想要改變人生,最好也要改變人際關係。
人生的四大資源是「時間」、「能力」、「人際關係」和「金錢」。這些資源的總量越多,人生就會越豐富。
許多人在想要「改變人生」、「追求成功」或「變得幸福」時,會去思考「要做什麼」,但這其實是錯的,我們最先應該考慮的不是「要做什麼」,而是「要和誰在一起」。如果你現在的生活方式並不理想,就需要重新建立人際關係。
接著,走向讓你覺得「我想變成這樣的人」。我希望你去接近那些值得尊敬或是過著你理想生活的人,並充分地受到他們影響。
如果你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就試著多閱讀書籍或訪談文章來尋找他們吧。
能夠洞察時代未來的人、對社會有偌大影響的人、擁有創新想法的人。或者是那些看起來過得很快樂的人,以及自由自在活著的人。
你應該能找到很多你嚮往的人。
當我們遇見他人時,應該用以下兩點為基準來決定是否真的應該見面。
「對方是否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
「對方是否能拓展我們的視野」。
如果不擅長用說的,那就從「書寫」開始。
比起學習聲音禍首是這種表面的說話方式,應該先徹底思考「該說的內容是什麼」。為此,先變得「能寫」會比較好。
文案寫作是為了銷售商品而研究和精煉出來的「語言技術結晶」。
簡短、易懂、有吸引力。
我們不能靠計較得失來過生活。
讓周圍的人勝利。
最後一篇講得有點像是我在內在原力中看到的利他共好的想法,
當每個人都提出幫助,這個世界會充滿善意,擁有善的循環。
這本書是我在誠品的舊書特賣會看到的,因為此時此刻我的年齡是26歲,看到標題滿有感觸的,雖然從以前的閱讀學習中,就覺得年齡其實只是數字,每一個年齡的樣子都會是自己最美最精采的樣貌,並不需要有年齡焦慮,畢竟年齡焦慮就會產生很多焦慮,例如容貌焦慮、工作焦慮、家庭焦慮blabla~~~~
上面是章節中的摘錄,我最喜歡的幾篇,第一篇就滿打開我的大腦,如果已經擁有了想做的事情,那早就在做了,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很喜歡做各種測驗分析,其實都只是在過去的人生上找點蛛絲馬跡,試著去體驗未知或是做沒做過的事情,將會受到更多刺激和想法!
第二篇無法行動的理由,讓我想到我看憲哥的極限賽局中提到的,不要把車停在車庫裡,要把車開出去、不斷揮棒就能打出全壘打,行動就會有所改變!
第三篇中講到的輸入價值,每隔一段時間我會焦慮,過去有看過的書,因為後來沒有寫筆記,就算有寫也會忘記,但看到作者說的便釋懷了,
對於二十幾歲的人而言,輸入的最大目的在於「得到多樣化的觀點」。
融會貫通或是像這樣記錄下來加上自己的觀點,日積月累下來就會深存在腦袋中或化成自身的思想和行為,會變成是條件式的反射動作!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一整天上班完即使想多學習些什麼,也會有氣無力,想躺平XDD然後就會躺著手機追Netflix,畢竟每月訂閱也是花了錢的,but!!!!!不是說沒有生產力的事情不重要,只是要勞逸結合,要有意識的知道自己的時間用在哪裡,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行為,真的想在下班之後進修學習,一下子要你上一小時的課,一小時的閱讀,真的太難了!可以先從每天十分鐘、二十分鐘的去加,重點是養成習慣,一次都不要偷懶!
第五篇工作方法,其實是要不斷提醒自己要記得!
最近也實踐在我自己的工作上,立即回覆+立即報告+立即答應+添加期限,讓你的主管、同事都會感到安心=建立信賴關係,不斷互相溝通,若要調整方向也能很即時有所回應,自己也知道在做些什麼,最怕的就是你自己也不知道在幹什麼XDD
如果你和我一樣不是馬上就可以有回應的人,可以先寫下來,邊寫也能梳理想法,書中也提到許多專業講者,在上台演講前都是寫下來,做簡報,在上台前的一刻都在調整簡報。
希望你看完這篇文,能在2025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