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產地發掘在地飲食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篇專訪「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徐仲,他深耕飲食文化研究二十年,親自走訪產地、深入了解食材的特性,串起產地職人與餐飲業者的互動交流,激盪出創意的火花,為了推廣台灣食材,他辦理品嚐會與餐會,並以演講、文字書寫、Podcast等,希望人們對於吃有「不將就」的飲食意識,這是徐仲的日常生活,也是他始終不變的初衷。

產地到餐桌的契機

初識徐仲是因為他的文字,有別一般美食報導,他看待食材不是表徵定奪,而是著重風味、產地及歷程,探訪農友如何認真栽植作物、交換想法,再將它們帶到消費者與餐飲界跟前,字裡行間透露文化底蘊與風土論述,這趟尋味之旅一晃眼就是二十年。

「我從小就愛吃」徐仲坦言,大學選讀醫學院營養系,紮實修習食品科學,畢業後擔任營養師,提供患者專業服務,卻和平生嗜好「美食」漸行漸遠,所以決定幫自己找份副業,開始報導餐廳並投稿媒體,分享他對飲食的看法,當時週休遊憩風潮及部落格興起,徐仲逐漸受到大眾媒體關注。

隨著和餐飲界接觸越深,他發現許多廚師其實沒有想像中懂食材,例如有廚師引進國外米其林的芒果沙拉食譜,用的卻是台灣愛文芒果,和傳統風味當然有差異,而芒果屬於亞熱帶水果,來自台南玉井和屏東枋寮有何差別?為什麼有廚師願意上山下海挑選他心目中的好食材?

面對這一連串的提問,徐仲決定直搗問題核心,從食材的探索著手,開始勤跑產地第一線、親自拜訪農民,如今市面上的芒果,他至少能識別出20種以上,這一路從業餘興趣到專業投入研究。

義國汲取養分 深化慢食概念

談及負笈至義大利進修,他笑著說,2003年在中華美食展被美國人問倒的故事,當時對方問:「在士林夜市吃的彰化肉圓,和在彰化吃的彰化肉圓,有什麼不同」,引發他一連串的反思:產地的差別到底有多大?除了食材,粉漿配比和做法是否也會影響風味?食物成分和在地物產有關嗎?

基於對食物的熱愛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徐仲循著食材的腳步旅行,訪問店家、查詢文獻資料,想了解食材和台灣的關連性,希望自己吃得出歷程,不料遍尋台灣後,相關資料付之闕如,難以理出脈絡,更別提和外國人解釋肉圓的地域性。

此時他看到義大利慢食組織的理念,源自1980年代起,義大利人Carlo Petrini發起了慢食運動(Slow Food),倡導尊重飲食傳統,包含注重季節食物、祖傳食譜、有機農業、傳統食品製造法等概念,這和他的理念相契合,肉圓事件讓他自覺所學不足,希望拓展眼界擴充視野,重新認識對食物態度與產業價值。

2006年,徐仲毅然決然奔赴義大利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進修,這所由慢食組織設立的學校,系統性地介紹義大利的飲食文化,對於「風土」有完整的論述與意義,傳遞每道菜的義大利飲食精神,各地飲食特色,以及如何保存傳承傳統飲食文化。

徐仲(後排左四)在義大利進修期間,上課之餘也勤跑農業第一線。

徐仲(後排左四)在義大利進修期間,上課之餘也勤跑農業第一線。


國外案例分享 挖掘飲食文化的價值

赴義大利取經期間,徐仲深入當地,歷經15個行政區深度旅行,參訪產地、加工廠、餐廳、拜訪農戶、廚師及請益專家,積累豐富的實務經驗,了解他們如何以食材帶動產業,他發現義大利菜的脈絡清晰,每個地區的菜色獨具特色,承襲傳統食譜做菜,可以知道他用哪種食材、為何使用,以及食材與人文、地理、水質、溫差、濕度的關聯性。

他舉義大利代表性美食「波隆那肉醬義大利麵」為例,各區講究的麵條寬度,使用哪家麵粉廠及小麥品種,肉醬配方和原料來源皆不同,每個鄉鎮的食物差異性,代表著一個地方風土民情,因為注重傳統食品製造,任何的食材生產採標準化作業,以飲食文化賺取收益的思維與態度,成功帶動市場蓬勃發展。

參訪義大利各式加工廠如起司,從中獲得推廣台灣食材的靈感。

參訪義大利各式加工廠如起司,從中獲得推廣台灣食材的靈感。


在產銷供需層面,徐仲觀察歐洲國家仳鄰,市場競爭壓力大,譬如義大利的農夫若不照客戶需求種植作物,客戶可能不買單,改向西班牙採購,彼此替代性高;除栽種規格下功夫,行銷方面也要主動出擊,義大利的小農透過多種語言,介紹自家農產品特色、訂購方式,強調食材新鮮、產地直送,而義大利菜不追求極致華美,以家庭為單位,定位為媽媽的菜,傳統質樸即是本色,不似法國高檔的米其林餐。

義大利農民擅長多國語言及自我行銷,依市場導向栽培作物,維繫顧客關係。

義大利農民擅長多國語言及自我行銷,依市場導向栽培作物,維繫顧客關係。


從義大利到台灣 永不停止尋味

他從義大利帶來「慢食」的觀念,不同於連鎖速食的飲食態度,更強調單純的食物,連結到食材與不同風味,而這些食材更與土地、人文不可分割,台灣在地飲食要如何推廣的思考,「從產地到餐桌」成為徐仲研究飲食文化的特色,走訪全台三百多個鄉鎮,與產地職人交流分享,深入研究台灣在地食材,每當在品評食物時,準確地捕捉到其中的風味和質地,挖掘背後的飲食文化、產業和發展脈絡。

從報章雜誌上開專欄、錄製Podcast,到辦講座、品嘗會,徐仲為的就是讓更多人認識台灣農產品,帶領大眾品味不同風土孕育出來的食材,理解味道的差異性,逐漸串聯起農業、加工與設計、餐飲業和消費者,形成一股持續激盪的動力,吸引餐飲業者及產官學相關單位相繼邀請他擔任諮詢顧問。

不僅如此,他也會透過國際交流推廣台灣在地食材,2024年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The World's Original Marmalade Awards)裁判長Dan Lepard來台訪問,徐仲將收集到台灣各地柑橘擺開呈現,以時間和空間為軸線,分享台灣柑橘的故事、風土滋味及飲食文化,例如冬天時到客家庄會烤桶柑,夏天時檸檬金桔是手搖飲賣點,咳嗽了會喝金棗茶或酸柑茶,坐月子會吃桔餅麻油蛋。

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裁判長Dan Lepard來台交流。

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裁判長Dan Lepard來台交流。


營養師背景 重科學邏輯思考

身為營養師的徐仲,受到醫學院理論基礎、邏輯思維的訓練,他在研究食材有獨樹一格的見解,首先看資料數據,進行分類研究,找出產地和品種的關聯性、季節、海拔、土壤、氣候條件等因素,然後勤跑產地,聽農友分享,回來查閱更多資料做紀錄。

他舉醃梅製程為例,從選梅、鹽漬、日曬、糖漬等步驟,探討選梅的三大關鍵,分別為產地、品種及分級。台灣梅生長於海拔300至1,500公尺,重要產地有南投、台南、高雄、花蓮及台東,徐仲詢問農友適合做醃梅品種,原來關鍵在果核形狀,若果核銳利容易刺傷消費者,因此需挑選果核圓鈍,例如南投的大青梅和軟枝梅、高雄的大粒梅和青種梅、台南的石塔梅、台東的白梅等。

從選梅、醃梅製程到風味評鑑,徐仲透過醃梅品嘗活動,推廣台灣在地食材。

從選梅、醃梅製程到風味評鑑,徐仲透過醃梅品嘗活動,推廣台灣在地食材。


舌尖上的演化 喚醒飲食意識

近年他致力推廣飲食意識(Food Consciousness),希望大眾落實日常生活中,透過細心品嚐,從吃的食材、烹調技法、品評欣賞、理解食物本質的特色,比方說,你喜歡吃竹筍,主觀先了解它是什麼,你能否清晰描述,而針對同一道竹筍料理,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食譜,客觀去理解它的味道及差異,再進一步到各縣市旅遊,實地找尋竹筍品嚐,體驗同樣的食材,在各地有什麼做法上差異,真正走進飲食和風土的境界。

徐仲眼中的「飲食文化」是一種態度,從這塊土地到餐桌形成生活共識,理解自身所在地孕育出的獨特味道,國外品酒文化便是一例,隨著葡萄的品種、發酵、熟成、橡木桶選擇等過程,所創造的風味有所不同,從農業生產延伸到餐飲應用,而台灣飲食文化不可缺的調味品則是「醬油」,除大豆品種、產地、氣候等因素外,發酵時PH值是影響風味的重要因素。

在一場食農教育講座中,他帶領學員品嚐不同產地的大豆釀造出的醬油,經由細細品味,感受味蕾的變化,體驗在地食材的風味。徐仲詢問大家:「你們吃蘿蔔糕時沾的醬油是哪一種?不同的醬油會讓蘿蔔糕的味道有什麼不同?」這樣的討論,激發了消費者對飲食的深思和交流,這正是徐仲一直希望與大眾互動、激發思考及行動的目標。

學員自己調配醬油,透過味蕾體驗,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

學員自己調配醬油,透過味蕾體驗,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


美食不將就 重現飲食文化

「口味沒有對錯,任何選擇都是對的」」徐仲認為每個人擁有的選擇權,藉由食物來認識自我,明白食材的差異,飲食就有了意義,食物不只是味蕾上的享受,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與土地、氣候和人文背景交織,建立食物與文化之間的關聯,促使大眾對於食材的選擇和烹調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他強調,在探索食物的本質,不是追求最好的答案,而是享受探索的過程,這樣的探索,幫助人們更了解自己吃下肚的食物,展現「不將就」的生活態度,推廣在地飲食文化,這是徐仲的日常生活,始終不變的初衷。

理事長介紹

徐仲

  • 現任: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
  • 飲食文化研究者、營養師。為台灣首位取得義大利慢食組織Slow Food「美食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著有《知味台灣:徐仲談慢食》、《義食之選—從產地到餐桌:義大利經典食材》、《釀醬油 台灣醬油之釀製》


本文作者:愛蜜莉 / 圖片授權:愛蜜莉、徐仲
本文刊登於2025年一月出刊「第15期休閒農業產業評論」
raw-image


嗨!我是愛蜜莉 Emilie,15年業界實戰經驗,10年管理職,任職於科技業、資訊業及外商,客戶群有電信、科技、零售、網路、FMCG、公部門等。演講、課程、講座、工作坊,商務洽詢請聯繫:switch.life.studio@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座落在彰化市定古蹟內的綠色餐廳「三時之聚」,創立於2022年,由主廚張文騰悉心經營,他親自走訪產地,精心挑選信任的小農所種植的食材,他經常藉由餐點向消費者介紹食材故事,提倡環保、健康、友善飲食,推廣永續綠餐的理念,建立消費者與食材連結,串連著顧客與農人之間的
當你被挖角或升遷為空降主管時,這不僅是一次個人成就的提升,更是一場高風險的挑戰。老闆為何找你來?是希望你解決現有問題?取代某個人?還是打造新事業?這些問題,若在 90 天內搞不清楚,你的領導之路將步步驚心。
農曆新年過後,許多員工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生涯,思考是否要換個環境、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身為主管,如何提前察覺團隊的離職情緒,並有效因應,成為企業留才關鍵。本文提供4個方法:1. 職涯探索對話。2. 找到內在動機。3. 提升工作意義感。4. 提供彈性與選擇:增加員工掌控感。
當你自己陷入低潮,還是身邊的朋友正經歷迷惘與自我懷疑時,你是否曾感到無能為力,不知該如何幫助自己或對方走出困境?每個人難免會遇到低潮時刻,內心往往充滿否定與無力感,而此時,適當的陪伴與引導,能帶來關鍵性的改變。這篇文章將分享七種實用的心理引導技巧,幫助自己或他人重新建立自信,
年輕時,我們創造的商業模式是用時間換取金錢,你將自己視為產品,第一個使用產品的用戶就是公司,許多人覺得:「老闆給的薪水不高,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工作?」我並不是這麼想的,反而全力以赴.....然而真正的職場高手,如何從最基礎的工作中,找到成長的機會。
年後轉職潮來臨,你是否也在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走?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讓我們累積了專業能力,卻也可能陷入職涯瓶頸。《創新的用途理論》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突破框架的思考工具,幫助我們在職涯轉型中找到新的方向。
座落在彰化市定古蹟內的綠色餐廳「三時之聚」,創立於2022年,由主廚張文騰悉心經營,他親自走訪產地,精心挑選信任的小農所種植的食材,他經常藉由餐點向消費者介紹食材故事,提倡環保、健康、友善飲食,推廣永續綠餐的理念,建立消費者與食材連結,串連著顧客與農人之間的
當你被挖角或升遷為空降主管時,這不僅是一次個人成就的提升,更是一場高風險的挑戰。老闆為何找你來?是希望你解決現有問題?取代某個人?還是打造新事業?這些問題,若在 90 天內搞不清楚,你的領導之路將步步驚心。
農曆新年過後,許多員工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生涯,思考是否要換個環境、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身為主管,如何提前察覺團隊的離職情緒,並有效因應,成為企業留才關鍵。本文提供4個方法:1. 職涯探索對話。2. 找到內在動機。3. 提升工作意義感。4. 提供彈性與選擇:增加員工掌控感。
當你自己陷入低潮,還是身邊的朋友正經歷迷惘與自我懷疑時,你是否曾感到無能為力,不知該如何幫助自己或對方走出困境?每個人難免會遇到低潮時刻,內心往往充滿否定與無力感,而此時,適當的陪伴與引導,能帶來關鍵性的改變。這篇文章將分享七種實用的心理引導技巧,幫助自己或他人重新建立自信,
年輕時,我們創造的商業模式是用時間換取金錢,你將自己視為產品,第一個使用產品的用戶就是公司,許多人覺得:「老闆給的薪水不高,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工作?」我並不是這麼想的,反而全力以赴.....然而真正的職場高手,如何從最基礎的工作中,找到成長的機會。
年後轉職潮來臨,你是否也在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走?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讓我們累積了專業能力,卻也可能陷入職涯瓶頸。《創新的用途理論》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突破框架的思考工具,幫助我們在職涯轉型中找到新的方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臺灣豬血糕是一道充滿在地特色與歷史的美食。從早期農家文化到現代街頭小吃, 豬血糕承載著許多溫馨回憶與情感。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優質茶行,這些茶行默默經營把台灣的好茶銷到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新北市三峽區就有祥興茶行如此一間在地經營、超過六代百年時光,獲得眾多台灣與世界獎項肯定好茶行。 新北市三峽區祥興茶行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溪東路135號 ​營業時間: AM10:00-PM22:
Thumbnail
吳東麗女士,好禮老東家總經理。從年輕時便投入創業領域,當公司營運出現問題時,決心從零開始,秉持初心創立品牌「好禮老東家」(原東陽滷味),將父母傳承下來的好味道,繼續飄香數十載。
Thumbnail
「香蕉葉」負責人和南忠先生,離開家鄉馬來西亞來到台灣奮鬥,某次機緣下,結識同樣來台灣尋找機會的同鄉,兩人志趣相投,於是結合對方的餐飲長才,共同創立「香蕉葉」餐飲品牌,主打馬來西亞當地三大民族特色美食。希望藉由料理,撫慰在台馬來西亞同鄉的相思之情,也期望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馬來西亞。
Thumbnail
臺灣玉井之門食品有限公司創辦人徐增埕在水果供過於求時創立品牌,加工果乾避免水果浪費,並堅持天然無添加保留水果的特色,不斷調整與挑戰並存,透過經驗分享讓臺灣水果站上國際舞臺。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臺灣豬血糕是一道充滿在地特色與歷史的美食。從早期農家文化到現代街頭小吃, 豬血糕承載著許多溫馨回憶與情感。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優質茶行,這些茶行默默經營把台灣的好茶銷到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新北市三峽區就有祥興茶行如此一間在地經營、超過六代百年時光,獲得眾多台灣與世界獎項肯定好茶行。 新北市三峽區祥興茶行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溪東路135號 ​營業時間: AM10:00-PM22:
Thumbnail
吳東麗女士,好禮老東家總經理。從年輕時便投入創業領域,當公司營運出現問題時,決心從零開始,秉持初心創立品牌「好禮老東家」(原東陽滷味),將父母傳承下來的好味道,繼續飄香數十載。
Thumbnail
「香蕉葉」負責人和南忠先生,離開家鄉馬來西亞來到台灣奮鬥,某次機緣下,結識同樣來台灣尋找機會的同鄉,兩人志趣相投,於是結合對方的餐飲長才,共同創立「香蕉葉」餐飲品牌,主打馬來西亞當地三大民族特色美食。希望藉由料理,撫慰在台馬來西亞同鄉的相思之情,也期望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馬來西亞。
Thumbnail
臺灣玉井之門食品有限公司創辦人徐增埕在水果供過於求時創立品牌,加工果乾避免水果浪費,並堅持天然無添加保留水果的特色,不斷調整與挑戰並存,透過經驗分享讓臺灣水果站上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