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專訪「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徐仲,他深耕飲食文化研究二十年,親自走訪產地、深入了解食材的特性,串起產地職人與餐飲業者的互動交流,激盪出創意的火花,為了推廣台灣食材,他辦理品嚐會與餐會,並以演講、文字書寫、Podcast等,希望人們對於吃有「不將就」的飲食意識,這是徐仲的日常生活,也是他始終不變的初衷。
初識徐仲是因為他的文字,有別一般美食報導,他看待食材不是表徵定奪,而是著重風味、產地及歷程,探訪農友如何認真栽植作物、交換想法,再將它們帶到消費者與餐飲界跟前,字裡行間透露文化底蘊與風土論述,這趟尋味之旅一晃眼就是二十年。
「我從小就愛吃」徐仲坦言,大學選讀醫學院營養系,紮實修習食品科學,畢業後擔任營養師,提供患者專業服務,卻和平生嗜好「美食」漸行漸遠,所以決定幫自己找份副業,開始報導餐廳並投稿媒體,分享他對飲食的看法,當時週休遊憩風潮及部落格興起,徐仲逐漸受到大眾媒體關注。
隨著和餐飲界接觸越深,他發現許多廚師其實沒有想像中懂食材,例如有廚師引進國外米其林的芒果沙拉食譜,用的卻是台灣愛文芒果,和傳統風味當然有差異,而芒果屬於亞熱帶水果,來自台南玉井和屏東枋寮有何差別?為什麼有廚師願意上山下海挑選他心目中的好食材?
面對這一連串的提問,徐仲決定直搗問題核心,從食材的探索著手,開始勤跑產地第一線、親自拜訪農民,如今市面上的芒果,他至少能識別出20種以上,這一路從業餘興趣到專業投入研究。
談及負笈至義大利進修,他笑著說,2003年在中華美食展被美國人問倒的故事,當時對方問:「在士林夜市吃的彰化肉圓,和在彰化吃的彰化肉圓,有什麼不同」,引發他一連串的反思:產地的差別到底有多大?除了食材,粉漿配比和做法是否也會影響風味?食物成分和在地物產有關嗎?
基於對食物的熱愛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徐仲循著食材的腳步旅行,訪問店家、查詢文獻資料,想了解食材和台灣的關連性,希望自己吃得出歷程,不料遍尋台灣後,相關資料付之闕如,難以理出脈絡,更別提和外國人解釋肉圓的地域性。
此時他看到義大利慢食組織的理念,源自1980年代起,義大利人Carlo Petrini發起了慢食運動(Slow Food),倡導尊重飲食傳統,包含注重季節食物、祖傳食譜、有機農業、傳統食品製造法等概念,這和他的理念相契合,肉圓事件讓他自覺所學不足,希望拓展眼界擴充視野,重新認識對食物態度與產業價值。
2006年,徐仲毅然決然奔赴義大利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進修,這所由慢食組織設立的學校,系統性地介紹義大利的飲食文化,對於「風土」有完整的論述與意義,傳遞每道菜的義大利飲食精神,各地飲食特色,以及如何保存傳承傳統飲食文化。
徐仲(後排左四)在義大利進修期間,上課之餘也勤跑農業第一線。
赴義大利取經期間,徐仲深入當地,歷經15個行政區深度旅行,參訪產地、加工廠、餐廳、拜訪農戶、廚師及請益專家,積累豐富的實務經驗,了解他們如何以食材帶動產業,他發現義大利菜的脈絡清晰,每個地區的菜色獨具特色,承襲傳統食譜做菜,可以知道他用哪種食材、為何使用,以及食材與人文、地理、水質、溫差、濕度的關聯性。
他舉義大利代表性美食「波隆那肉醬義大利麵」為例,各區講究的麵條寬度,使用哪家麵粉廠及小麥品種,肉醬配方和原料來源皆不同,每個鄉鎮的食物差異性,代表著一個地方風土民情,因為注重傳統食品製造,任何的食材生產採標準化作業,以飲食文化賺取收益的思維與態度,成功帶動市場蓬勃發展。
參訪義大利各式加工廠如起司,從中獲得推廣台灣食材的靈感。
在產銷供需層面,徐仲觀察歐洲國家仳鄰,市場競爭壓力大,譬如義大利的農夫若不照客戶需求種植作物,客戶可能不買單,改向西班牙採購,彼此替代性高;除栽種規格下功夫,行銷方面也要主動出擊,義大利的小農透過多種語言,介紹自家農產品特色、訂購方式,強調食材新鮮、產地直送,而義大利菜不追求極致華美,以家庭為單位,定位為媽媽的菜,傳統質樸即是本色,不似法國高檔的米其林餐。
義大利農民擅長多國語言及自我行銷,依市場導向栽培作物,維繫顧客關係。
他從義大利帶來「慢食」的觀念,不同於連鎖速食的飲食態度,更強調單純的食物,連結到食材與不同風味,而這些食材更與土地、人文不可分割,台灣在地飲食要如何推廣的思考,「從產地到餐桌」成為徐仲研究飲食文化的特色,走訪全台三百多個鄉鎮,與產地職人交流分享,深入研究台灣在地食材,每當在品評食物時,準確地捕捉到其中的風味和質地,挖掘背後的飲食文化、產業和發展脈絡。
從報章雜誌上開專欄、錄製Podcast,到辦講座、品嘗會,徐仲為的就是讓更多人認識台灣農產品,帶領大眾品味不同風土孕育出來的食材,理解味道的差異性,逐漸串聯起農業、加工與設計、餐飲業和消費者,形成一股持續激盪的動力,吸引餐飲業者及產官學相關單位相繼邀請他擔任諮詢顧問。
不僅如此,他也會透過國際交流推廣台灣在地食材,2024年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The World's Original Marmalade Awards)裁判長Dan Lepard來台訪問,徐仲將收集到台灣各地柑橘擺開呈現,以時間和空間為軸線,分享台灣柑橘的故事、風土滋味及飲食文化,例如冬天時到客家庄會烤桶柑,夏天時檸檬金桔是手搖飲賣點,咳嗽了會喝金棗茶或酸柑茶,坐月子會吃桔餅麻油蛋。
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裁判長Dan Lepard來台交流。
身為營養師的徐仲,受到醫學院理論基礎、邏輯思維的訓練,他在研究食材有獨樹一格的見解,首先看資料數據,進行分類研究,找出產地和品種的關聯性、季節、海拔、土壤、氣候條件等因素,然後勤跑產地,聽農友分享,回來查閱更多資料做紀錄。
他舉醃梅製程為例,從選梅、鹽漬、日曬、糖漬等步驟,探討選梅的三大關鍵,分別為產地、品種及分級。台灣梅生長於海拔300至1,500公尺,重要產地有南投、台南、高雄、花蓮及台東,徐仲詢問農友適合做醃梅品種,原來關鍵在果核形狀,若果核銳利容易刺傷消費者,因此需挑選果核圓鈍,例如南投的大青梅和軟枝梅、高雄的大粒梅和青種梅、台南的石塔梅、台東的白梅等。
從選梅、醃梅製程到風味評鑑,徐仲透過醃梅品嘗活動,推廣台灣在地食材。
近年他致力推廣飲食意識(Food Consciousness),希望大眾落實日常生活中,透過細心品嚐,從吃的食材、烹調技法、品評欣賞、理解食物本質的特色,比方說,你喜歡吃竹筍,主觀先了解它是什麼,你能否清晰描述,而針對同一道竹筍料理,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食譜,客觀去理解它的味道及差異,再進一步到各縣市旅遊,實地找尋竹筍品嚐,體驗同樣的食材,在各地有什麼做法上差異,真正走進飲食和風土的境界。
徐仲眼中的「飲食文化」是一種態度,從這塊土地到餐桌形成生活共識,理解自身所在地孕育出的獨特味道,國外品酒文化便是一例,隨著葡萄的品種、發酵、熟成、橡木桶選擇等過程,所創造的風味有所不同,從農業生產延伸到餐飲應用,而台灣飲食文化不可缺的調味品則是「醬油」,除大豆品種、產地、氣候等因素外,發酵時PH值是影響風味的重要因素。
在一場食農教育講座中,他帶領學員品嚐不同產地的大豆釀造出的醬油,經由細細品味,感受味蕾的變化,體驗在地食材的風味。徐仲詢問大家:「你們吃蘿蔔糕時沾的醬油是哪一種?不同的醬油會讓蘿蔔糕的味道有什麼不同?」這樣的討論,激發了消費者對飲食的深思和交流,這正是徐仲一直希望與大眾互動、激發思考及行動的目標。
學員自己調配醬油,透過味蕾體驗,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
「口味沒有對錯,任何選擇都是對的」」徐仲認為每個人擁有的選擇權,藉由食物來認識自我,明白食材的差異,飲食就有了意義,食物不只是味蕾上的享受,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與土地、氣候和人文背景交織,建立食物與文化之間的關聯,促使大眾對於食材的選擇和烹調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他強調,在探索食物的本質,不是追求最好的答案,而是享受探索的過程,這樣的探索,幫助人們更了解自己吃下肚的食物,展現「不將就」的生活態度,推廣在地飲食文化,這是徐仲的日常生活,始終不變的初衷。
本文作者:愛蜜莉 / 圖片授權:愛蜜莉、徐仲
本文刊登於2025年一月出刊「第15期休閒農業產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