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的定義以及判斷流程的3個特質---<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所謂的判斷簡單來說就是選擇並採用。推論的目標在於透過合理的判斷,找到一個合適的情況來結束持續不斷的聯想,讓推論形成完整的結構。


判斷的整個流程包含3個特點 : 1)爭議,2)定義與闡述,3)判決(決策)。

爭議的意思是在環繞某個議題時,出現了各種立場與解釋來說明。懷疑指的是延遲接受,保留腦海裡的想法以待後續的仔細考量。當困惑產生時,想法就會不斷地於腦海中浮現,如果我們決定保留這些想法而不立即接受時,懷疑就形成了。然而僅就懷疑還不足以產生判斷,判斷是需要對所聯想的想法做出選擇的,也就是說當所聯想到的意義之間出現矛盾、衝突,我們就需要判斷進行介入。多種意義都看似合理,看起來都能解決自身的困惑,模糊不清的疑惑是無法作出有效的判斷,我們需要明確的、清楚的明白令自身困惑的地方,形成清晰的問題、議題,為判斷提供明確有效的指引、標準。

案例和資料可以看作是事實與解釋的結合物,我們所選擇的資料與自身持有了觀點和想法有緊密的關聯,選定的事實通常是用來支持我們自身的主張以及後續解釋說明的依據;當我們選定某一個主張、立場時,便會朝對主張有利的方向發展辯論和尋找相關的案例證實。選擇資料會根據資料會被解釋的意義,控管聯想意義的發展與闡述,思考者會慎重地選擇、決定使用哪些想法與原則。把控聯想意義的發展方向需要具備大量關於意義的知識儲量以及處理、形成意義的經驗,而學習是為了累積大量觀念和習得如何處理意義的相關經驗。

決策終結了關鍵的問題。當解釋已被確立,往後類似的案例或問題可以使用相似的解釋直到解釋不再適用的案例出現為止。在這過程中判斷的原則會逐漸成形,達成意義被標準化的結果。當解釋被接受並且變成普遍的原則、概念,它們被運用在先關的議題上,成為新觀點的證據或是解釋的基礎。


參考 :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作 : 約翰。杜威


avatar-img
0會員
30內容數
分享一些我學過的筆記和心得。 側重學習與思考技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Ju的筆記本 的其他內容
一個想法相互連結的體系,有著明確的規律或分級的模式,能使想法之間互相轉換。 來源--<<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作 : 約翰。杜威---P147 讓想法漸進完全和完整的過程就是在填補事實與想發之間的空白,當存在一些規則或方法能夠在不改變內涵意義的情況下替換意義的載體,這意味
考量多種案例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有助於挑選證據或重要特性,以此做為單一案例中推論的依據。 來源---<<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作 : 約翰。杜威---P141 從其他案例中獲取啟發或套用其中的方法、知識在某個特定案例之中,作為其推論的基礎;每個全新的、創新的方案在建構的最初都
任何與提供原始論據有關的活動都可以稱為歸納法,歸納本身並沒有具體流程或作法,不過卻有一些原則可以供我們參考、指引。 具體的原則有3個 : 排除誤導性和不相關的資訊--排除不相關、錯誤的資訊,避免禁入其他思路,聯想很容易牽扯到與獨立事實相關的想法,然而這些想法未必與遭遇的問題有關,甚至不能幫助解決
一個完整的思考行為包含2大部份 : 歸納與演繹。建構想法、力求每個方面的細節準確展現的行為稱為歸納發現,聯想也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在歸納的階段裡我們主要做的事情是觀察事實的每個細節,察覺到那些尚未察覺到的事實,盡可能將其中隱藏的特性與概念發掘出來;發展、應用和測試想法的階段則稱為演繹證明,演繹強調的
思考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它的存在區別出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然而就好比我們也天生擁有肌肉一樣,想要讓它變得更加強壯就需要去不斷的使用並訓練它。在訓練思考能力之前,必須先分析、了解它的結構、原理。 面對完整思考的行為分析,我們目標主要有2個 : 分析思考的過程 分解過程或拆解成基本構成要素 在
就邏輯的定義而言,從廣義上來說,任何可以得出結論的思考都能稱為邏輯,無論結果是否對錯。思考的本質是有目的的聯想,聯想並非無止盡的,這個目的意味著思考最終會停在某個特定的想法上;狹義的定義指的是,基於命題為真的前提,根據嚴謹的推演流程而得出結論,例如數學、形式邏輯都是這類邏輯嚴謹的學科。 邏輯事物的
一個想法相互連結的體系,有著明確的規律或分級的模式,能使想法之間互相轉換。 來源--<<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作 : 約翰。杜威---P147 讓想法漸進完全和完整的過程就是在填補事實與想發之間的空白,當存在一些規則或方法能夠在不改變內涵意義的情況下替換意義的載體,這意味
考量多種案例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有助於挑選證據或重要特性,以此做為單一案例中推論的依據。 來源---<<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作 : 約翰。杜威---P141 從其他案例中獲取啟發或套用其中的方法、知識在某個特定案例之中,作為其推論的基礎;每個全新的、創新的方案在建構的最初都
任何與提供原始論據有關的活動都可以稱為歸納法,歸納本身並沒有具體流程或作法,不過卻有一些原則可以供我們參考、指引。 具體的原則有3個 : 排除誤導性和不相關的資訊--排除不相關、錯誤的資訊,避免禁入其他思路,聯想很容易牽扯到與獨立事實相關的想法,然而這些想法未必與遭遇的問題有關,甚至不能幫助解決
一個完整的思考行為包含2大部份 : 歸納與演繹。建構想法、力求每個方面的細節準確展現的行為稱為歸納發現,聯想也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在歸納的階段裡我們主要做的事情是觀察事實的每個細節,察覺到那些尚未察覺到的事實,盡可能將其中隱藏的特性與概念發掘出來;發展、應用和測試想法的階段則稱為演繹證明,演繹強調的
思考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它的存在區別出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然而就好比我們也天生擁有肌肉一樣,想要讓它變得更加強壯就需要去不斷的使用並訓練它。在訓練思考能力之前,必須先分析、了解它的結構、原理。 面對完整思考的行為分析,我們目標主要有2個 : 分析思考的過程 分解過程或拆解成基本構成要素 在
就邏輯的定義而言,從廣義上來說,任何可以得出結論的思考都能稱為邏輯,無論結果是否對錯。思考的本質是有目的的聯想,聯想並非無止盡的,這個目的意味著思考最終會停在某個特定的想法上;狹義的定義指的是,基於命題為真的前提,根據嚴謹的推演流程而得出結論,例如數學、形式邏輯都是這類邏輯嚴謹的學科。 邏輯事物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介紹了辯論中的注意事項,包括固定辯方和立宗方角色、答辯規範等。文中舉例說明了如何正確使用「有法」和「若是」,以及應對辯論中的矛盾和不周遍問題,以確保辯論過程中的邏輯一致性和有效性。
Thumbnail
工作、生活、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會遇到意見分歧時,就會遇到辯論戲碼,因為要一個雙方認同的結論,得先各自表述,再進行對方的論述反攻,最後再將較不易攻破方的論述做總結執行,但,通常是在雙方極為理性,且共識是在雙贏,結果才能趨於圓滿。所以重點不在事本身,其實還是在人心。 以往學佛聽師父講經提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關於對錯的部分,之前有寫過一篇,這次或許可以從同一個脈絡繼續發展,簡單來說當問題確定了,要用何種觀點就有判斷對錯的標準。 上一篇討論的觀點,那是從何種角度出發看事情,這確實無關對錯,但是要從何處切入問題,這就可以區分好壞了。 對錯爭議 跳得太快了,簡單說,當有問題時,觀點是否切題這就能區分對錯
人在討論不確定的事情時,容易就此打住的原因,通常是覺得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這件事對自己很重要時,就會假設各種狀況,設想各種新的對策,想讓事情更順利的進行。 也就是說對方也一樣,當你們對話因為不確定因素而停滯時,善用假設某個前提,就能展開更多討論。 假設是一種允許我們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
對方願意聽你把話說完,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也合乎邏輯,但沒有選擇認同,如果是因為立場不同,你就需要尋求新的共同利益再開啟對話,如果是價值觀不同,就尋找共同點並尊重差異。 有時候是對方假裝沒有認同,需要你給個台階下,讓對方好順著你的話結束這對話,要仔細觀察神情。 邏輯、認同與立場的複雜交織 在我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介紹了辯論中的注意事項,包括固定辯方和立宗方角色、答辯規範等。文中舉例說明了如何正確使用「有法」和「若是」,以及應對辯論中的矛盾和不周遍問題,以確保辯論過程中的邏輯一致性和有效性。
Thumbnail
工作、生活、感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會遇到意見分歧時,就會遇到辯論戲碼,因為要一個雙方認同的結論,得先各自表述,再進行對方的論述反攻,最後再將較不易攻破方的論述做總結執行,但,通常是在雙方極為理性,且共識是在雙贏,結果才能趨於圓滿。所以重點不在事本身,其實還是在人心。 以往學佛聽師父講經提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關於對錯的部分,之前有寫過一篇,這次或許可以從同一個脈絡繼續發展,簡單來說當問題確定了,要用何種觀點就有判斷對錯的標準。 上一篇討論的觀點,那是從何種角度出發看事情,這確實無關對錯,但是要從何處切入問題,這就可以區分好壞了。 對錯爭議 跳得太快了,簡單說,當有問題時,觀點是否切題這就能區分對錯
人在討論不確定的事情時,容易就此打住的原因,通常是覺得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這件事對自己很重要時,就會假設各種狀況,設想各種新的對策,想讓事情更順利的進行。 也就是說對方也一樣,當你們對話因為不確定因素而停滯時,善用假設某個前提,就能展開更多討論。 假設是一種允許我們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
對方願意聽你把話說完,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也合乎邏輯,但沒有選擇認同,如果是因為立場不同,你就需要尋求新的共同利益再開啟對話,如果是價值觀不同,就尋找共同點並尊重差異。 有時候是對方假裝沒有認同,需要你給個台階下,讓對方好順著你的話結束這對話,要仔細觀察神情。 邏輯、認同與立場的複雜交織 在我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