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的篇幅,我想先插播同樣是寫作,英文和國文的差別
就是題目要怎麼樣區別、練習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英文題,通常要修改的不是華麗詞藻,而是其基本文法不能出錯,因此一個題目是可以寫三遍的;但是國文比較沒辦法,國寫比較需要的是平常多能觸動思考的資訊累積,上乘者還可以將二者看似無關的事情,最終找到脈絡串接上,需要的是廣度。
不過我想當今國文的困境,大概在於文學的式微,也喚不回大眾的文學底蘊吧。
其實像現在的國寫,個人是覺得有些驚艷的,就是當年氣味題出的很糟 (==);不浮誇,就是撇除比較追求正向結尾的文體結構,方向一變就是新的商業撰文;只是說商業類型的文體寫作,要再把一些舊有的習慣打掉重組,算是點後話。
也許國文好在升學助力上不明顯,用的好還是可以後勢看漲啊。
...
重考不知怎麼到 11 月了國文還是卡在 11 級上下,急的很。
帶了三年的國文老師就問我說:你有在看古文嗎;確實,我當時以為帶本國學常識的講義就夠用,後來剛好學弟也表示他平常沒在看古文參考書就送給我讀,一自學不得了,選擇題正確率意外上升一個檔次,短短十天什麼語感、判斷的通通起飛。
也沒有學什麼新的東西,就以前課本那幾篇而已,選擇就站上穩 80 up 的水準了。
我原先對古文並不以為意,想說就是考試臨時再看就好,整個語感就是撿不回來;古文講堂這本有點像是詳細版的課文解析,當時我的時間夠一天 3 篇讀進去 (還在古文 30 的時候),到現在還是有點不太記得怎麼神奇成這樣。
但可以確定的是事後不少題目其實都會帶出相似的語境,取分困難就此破解。
107 第一屆國寫分析文拿到了稀罕的 A 等 18.5 分,這讓我太想分享到底寫了什麼。
題目是問「文章段落縮減可能可以看出人們的閱讀能力下降,還是因為追求效率導致這種現象,你認為這樣的改變會給文學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嘗試說明自己的看法;我當時覺得刻意的褒貶評判一定沒多少分。
靈機一動,我覺得要創造雙贏。
比方說,先去解讀心智上的不連貫,不一定代表閱讀能力就是比較差的,可以視作是人們現在傾向關注自身相關的東西,而如若文學界可以將量少而精設為目標,用字精鍊、短而精準就能走入人心,看的人得到情緒價值、寫的人也因為貢獻感到滿足。
身為作家我不能惱羞把矛頭指向讀者太弱智,相信人性的美好分數可以走得比較遠。
做國文小老師的時候,我自告奮勇給班上定期出小考題。
當時的讀法是這樣:作者跟國學常識考挖空,進到課文就特別注意字音字形、註釋跟課文語句分析,然後講義買了但完全沒在用,當年段就考了 14 級;重考因為感性文只有 10.5 分,其實只要有個 B 的一半就穩穩 15 級,就少那 2 分有點可惜。
後來古文講堂就充當我丟失的課本,那些註解跟分析真的都寫得很清楚。
我在考國文的時候其實覺得,它並不是來講究溝通,問有沒有看懂的;而是看敘述的當下,有的會產生「這選項在胡說」的感覺,有的短文則是要當下就要感知到「它要問我這東西了」,如果你書讀到十之八九會中,寫作強一點 15 級肯定到手。
默默希望你的國文老師有帶你飛,不然課本還真是個好用的東西。
...
關於國寫,靈感其實是需要練習的
重點在於說:你應該要勇於提出看法,但是不能損及他人的立場、利益。
比方說錫蘭踢爆的心靈課程,在寫作上它不能只是空泛的表達很憤怒、這些人怎麼可以這麼糟糕;它確實觸及了道德底線,但其糟糕程度是每位考生都能共感的,因此在這件事情上,接納這樣的人可以如何讓社會更好,以及從中你看到自己的舉動是什麼。
寫清楚你的理性觀並為社會帶來展望,那個高分潛力就出來了。
論說文體其實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的成長背景多半不支持過於個人的聲音,本人則是因為有知己好友時常能談論這些事情,加上重考年間就有多次網路寫作背景,才會看起來輕鬆一點,但它其實是需要刻意練習和累積來的。
像今年的標籤跟縫隙題都滿好的,人跟人之間就是需要這樣互相著想的距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