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選擇痛苦之路,為什麼要「找罪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時常找罪受。

運動、戀愛、存錢、買股票、養小孩,

無論是生理或心理,沒有一樣不痛苦。

甜食、影劇、電玩、看表演、養寵物,

無論是生理或心理,沒有一樣不愉快。


選擇後者愉快的就不痛苦?

選擇前者痛苦的就不愉快?

人時常找罪受。

但是,哪些才是真正值得也甘願受罪。


1.#意義感與自我價值:

雖然痛苦可以帶來成長,

但並非所有痛苦都值得經歷。

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Frankl)曾說:

「人真正需要的不是擺脫痛苦,

而是找到痛苦的意義。」

換句話說,痛苦是否值得,

取決於它是否與你的價值觀一致,

是否能帶來長遠的益處。


運動讓身體承受疲勞與疼痛,

但能提升健康與自信,

讓人感覺更有掌控感。

戀愛可能帶來心碎與不安,

但也能讓人感受連結與生命的意義。

存錢與投資需要克制即時消費的慾望,

但能帶來財務自由與未來的保障。

養小孩是極端勞累的過程,

但能滿足親情連結與生命延續的需求。


真正值得承受的痛苦,

應該是能讓你成長,

並且與你的核心價值觀相符的。

這些選擇看似「自討苦吃」,

但實際上是,

人在尋求更高層次滿足的必經過程。

raw-image

2.#心理韌性與多巴胺回路: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威克

(Carol Dweck)的「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理論強調,

挑戰與挫折並非阻礙,

而是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當人們克服痛苦時,大腦的「多巴胺回路」

會強化這種努力與成就感的連結,

使人感受到「甘願受罪」的價值。

例如:

跑完一場馬拉松後,儘管身體疲憊,

卻能體會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完成一場艱難的考試,雖然過程痛苦,

但最終得到的滿足感遠超過一時的娛樂。


從神經科學角度看,

人類大腦的獎勵系統與多巴胺密切相關。

有趣的是,

多巴胺並不僅僅在我們獲得獎勵時釋放,

更重要的是在我們期待獎勵時釋放。

這解釋了為什麼追求目標的過程,

儘管充滿艱辛,

卻能讓人感到興奮和滿足。


經歷失敗後重新站起來,

這份心理韌性讓人更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這種機制讓我們在經歷痛苦時,

仍然願意堅持,

因為我們知道回報值得付出。

raw-image

結語:成為人的珍貴之處

並非所有痛苦都有價值。

心理學家將痛苦分為「創造性痛苦」和

「破壞性痛苦」;

前者促進成長、帶來意義,

後者則只會消耗我們的心理資源。


真正值得我們甘願承受的是,

那些能帶來長期價值、促進自我實現、

增強社會連結、豐富生命體驗的痛苦。

這不是找罪受,而是明智地投資,

用當下的辛勞換取更豐盛、

更有意義的人生。


在選擇承受哪些痛苦時,

關鍵問題不是「這會讓我痛苦嗎?」

而是「這種痛苦會帶我去往何方?」

當痛苦成為通往更高層次生活的橋樑時,

它不再只是痛苦,而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人,確實時常找罪受。

但在這看似矛盾的選擇背後,

是我們對更深層次滿足的追求,

對意義、成長、連結和超越的渴望。

#這正是成為人的珍貴之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冰淇霖的正念生活
39會員
145內容數
分享我的閱讀書籍筆記、運動及興趣,自我創作的正念文章,凝聚相信的力量,擁有更好的自己,期望自己成為閱讀中繼的我,幫助需要突破人生低潮的朋友,從運動和閱讀中再生。
2025/04/11
這週市場大跌,你有忍住不動嗎? 還是跟著股價起伏, 一下焦慮、一下衝動下單? 經過這個禮拜的市場洗禮, 你應該更清楚自己的投資承受度, 也該開始思考: 我的投資原則穩不穩? 我能不能不被情緒牽著走? 說實話,我也曾經這樣: 盯著個股走勢,情緒也跟著上上下下, 今天漲了覺得
Thumbnail
2025/04/11
這週市場大跌,你有忍住不動嗎? 還是跟著股價起伏, 一下焦慮、一下衝動下單? 經過這個禮拜的市場洗禮, 你應該更清楚自己的投資承受度, 也該開始思考: 我的投資原則穩不穩? 我能不能不被情緒牽著走? 說實話,我也曾經這樣: 盯著個股走勢,情緒也跟著上上下下, 今天漲了覺得
Thumbnail
2025/04/10
這禮拜, 你的「壓力賀爾蒙」是不是爆表了? 別懷疑, 就是那個讓人焦慮、心累的皮質醇。 對健康相當不利, 會影響免疫系統、睡眠和情緒。 它一旦過量, 免疫系統會變弱、睡不好、 心情也會被拖下水。 但別怕, 提升「快樂荷爾蒙」 (像是血清素、腦內啡)的活動, 可以幫
Thumbnail
2025/04/10
這禮拜, 你的「壓力賀爾蒙」是不是爆表了? 別懷疑, 就是那個讓人焦慮、心累的皮質醇。 對健康相當不利, 會影響免疫系統、睡眠和情緒。 它一旦過量, 免疫系統會變弱、睡不好、 心情也會被拖下水。 但別怕, 提升「快樂荷爾蒙」 (像是血清素、腦內啡)的活動, 可以幫
Thumbnail
2025/04/09
你是否知道,科學家正試圖讓早已滅絕的 「恐狼」(Dire Wolf)重返地球? 這不再只是《侏羅紀公園》的幻想, 而是一場由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 現實進程。 近年, 包含哈佛大學在內的多個研究團隊, 正積極推動「去滅絕化」計畫, 目標物種包含長毛象、袋狼, 甚至現在連恐狼這種
Thumbnail
2025/04/09
你是否知道,科學家正試圖讓早已滅絕的 「恐狼」(Dire Wolf)重返地球? 這不再只是《侏羅紀公園》的幻想, 而是一場由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 現實進程。 近年, 包含哈佛大學在內的多個研究團隊, 正積極推動「去滅絕化」計畫, 目標物種包含長毛象、袋狼, 甚至現在連恐狼這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假如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事情,一定要檢查自己的狀態。” 有時候可能是自己的習性沒有改,沒有調整,所以類似的事件會不斷的循環。
Thumbnail
“假如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事情,一定要檢查自己的狀態。” 有時候可能是自己的習性沒有改,沒有調整,所以類似的事件會不斷的循環。
Thumbnail
  真正難受的不是痛苦本身,也不是伴隨而來的恥辱,而是加害者不承認自己造成傷害。人之所以能忍受痛苦,是因為知道自己經歷了痛苦。當自己的痛苦不被當一回事,這種認知上的落差會導致更大的痛苦。
Thumbnail
  真正難受的不是痛苦本身,也不是伴隨而來的恥辱,而是加害者不承認自己造成傷害。人之所以能忍受痛苦,是因為知道自己經歷了痛苦。當自己的痛苦不被當一回事,這種認知上的落差會導致更大的痛苦。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