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為什麼我總是這樣?
佳雯坐在電腦前,盯著空白的報告頁面,內心掙扎得厲害。
她明知道截止日期快到了,卻還是不想開始,甚至默默祈禱:「要是今天剛好有突發狀況,我就能理直氣壯地延期了。」她不是沒試過改變,每次下定決心要提前動工,結果還是拖到最後一刻才熬夜趕工。
「為什麼我總是這樣?」她懊惱地想,卻又找不到答案。這種「想改變,卻總是回到原點」的無力感,你一定也曾經歷過——
- 決定從明天開始早起,結果還是賴床。
- 告訴自己要冷靜面對批評,結果話還是脫口而出。
- 想變得更主動,但開口之前,又縮了回去。
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慣性模式」在發揮影響力。它讓我們一次次回到熟悉的行為模式,哪怕這些行為已經對我們不利,卻仍舊難以擺脫。
但好消息是,「慣性模式」不是命運,而是一種可以被改變的運作方式。如果你總覺得自己被困住,覺得無力、挫敗,這篇文章將幫助你理解「慣性模式」的運作,拆解它的結構,並透過小小的行動,重新找回掌控權。

第一步:理解你的「慣性模式」,它不是你的敵人
每當我們想改變時,內心常常出現這樣的聲音:
- 「你就是這樣的人,改不了的。」
- 「試過那麼多次,每次都失敗,這次也不會例外。」
- 「這樣比較輕鬆,何必逼自己?」
這些聲音讓我們懷疑自己,甚至開始放棄改變。但事實上,這不是你的弱點,而是你的大腦在試圖保護你。
「慣性模式」的形成,通常來自於過去的經驗。當某種行為或反應曾幫助我們避開困難或壓力,大腦就會記住這個模式,並在類似情境下自動啟動。
舉個例子,佳雯的拖延習慣,並不是因為她「懶」,而是她的潛意識認為:「如果我現在開始做,一旦做得不夠好,就會被批評。不如先拖著,至少短時間內不用面對壓力。」
這是她的大腦為了減少焦慮而建立的「慣性模式」。雖然短期內讓她感到安心,卻讓她在長期陷入低效率與自責的循環。
所以,改變的第一步,不是責怪自己,而是理解這種模式是如何運作的。
📌 行動練習:
當你發現自己又「重蹈覆轍」時,試著對自己說:
👉 「這只是我的慣性模式在啟動,過去它可能幫助過我,但現在,我想試試看新的方法。」
這句話不會讓你立刻改變,但它能幫助你先放下自責,接納自己當下的狀態,並為轉變打開可能性。
第二步:拆解「慣性回路」,找出你的自動反應
「慣性模式」並不是單一的習慣,而是一條完整的「觸發—行動—結果」的回路。
📍 舉個例子:佳雯每次一被主管要求修改報告,就會立刻防禦:「我已經做得很完整了!」她的模式運作如下:
- 觸發點:主管提出建議。
- 自動反應:立刻辯解,不願接受修改。
- 短期結果:她暫時不用面對「自己做得不夠好」的焦慮。
- 長期影響:主管認為她難以溝通,開始減少給她的機會。
這些反應往往不是「理性選擇」,而是大腦自動執行的模式。
📌 行動練習:
當你發現自己又陷入某個慣性模式時,試著問自己:
1️⃣ 「剛剛是什麼讓我啟動這個行為?」(觸發點)
2️⃣ 「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自動行為)
3️⃣ 「這個行為真的對我有幫助嗎?」(結果)
當你開始拆解這條回路,你就能慢慢找出不同的應對方式,為自己創造新的選擇。
第三步:不要試圖大改變,而是從「微調」開始
當我們想改變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一次想改太多」。
- 想擺脫拖延 → 立志每天五點起床、寫晨間日記、列滿滿的計畫表。
- 想變得更主動 → 突然逼自己參加所有社交活動,結果社交倦怠。
- 想提升行動力 → 一口氣安排太多任務,最後全部半途而廢。
這樣的改變,通常撐不過三天,因為它們太大、太難維持。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刻意微調」——從一個小小的改變開始,讓大腦慢慢適應新的模式。
📌 行動練習:
🔹 如果你習慣拖延,就先設定「只花五分鐘開始做」,不要求完成,只要開始。
🔹 如果你害怕被批評,就先試著在對話中「多問一個問題」,而不是立刻反駁。
🔹 如果你習慣壓抑自己,就先試著「每天說出自己的一個想法」,即使是小事。
這些小改變,能讓你的大腦開始適應「不同的選擇」,當它變得熟悉,下一步就會變得更自然。
結語:你的選擇,比你想的還多
佳雯開始改變的第一步,不是逼自己「馬上變得積極」,而是先意識到:「拖延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害怕。」
她開始練習,每次想拖延時,先做五分鐘。這五分鐘,讓她發現:「原來開始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當你願意多看一眼自己的「慣性模式」,你就已經在改變的路上了。
- 「慣性模式」不是命運,而是曾經保護你的機制。
- 它不是無法改變的,而是需要時間、覺察與一點點行動的累積。
所以,當你又想對自己說「算了吧,我就是這樣」的時候,試著換一句話——
「或許,我可以試著做一點點不一樣的選擇。」
這個小小的念頭,就是你走出「慣性模式」,找回真正行動自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