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加班到十一點,Amber 傳訊問我:「妳明天能幫我整理那份簡報嗎?我真的來不及了⋯⋯」
按下送出的瞬間,我其實有點懊惱。不是不願意幫她,而是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次臨時幫忙了。
這樣的情緒,你也熟悉嗎?
職場裡,我們常常不是被別人綁住,而是被自己困住。明明知道該畫界線,卻總是動搖。總怕傷了人,也怕被說不合群、不配合,久了就陷入一種默默內耗的輪迴。
這篇文章,我想用「PEACE」來帶你看見五種常見的情緒邊界挑戰,和那些我們不曾說出口、但一直牽動心情的小劇場。
「我答應了,不然她可能會覺得我不夠朋友。」
你不是不願意幫忙,而是太害怕別人失望。長期以來,你把「被喜歡」等同於「被需要」,甚至「被利用」也默默接受。問題是,你的時間與情緒資源正被過度提領,而你卻不敢開口設定上限。
開始練習說「我需要考慮一下」來爭取思考空間;也可以用「這次不行,但我可以⋯⋯」來緩和直接拒絕的尷尬。把討好,轉成體貼的選擇,而不是強迫的犧牲。
「他今天話好冷淡,是不是我又做錯什麼了?」
你太快將別人的情緒變成自己的責任。這種「情緒過載」會讓你時時處於警戒狀態,想要修補每一個可能的誤會,卻常常錯判情勢,讓自己更疲憊。
把「這是我的事嗎?」這句話放在心裡,像是替自己蓋上一層濾鏡。學會不急著對每個表情做反應,而是先觀察,再決定要不要參與。你會發現,不是每個皺眉都跟你有關。
「這不是我的工作,但我還是自己做了,免得又起爭執。」
你害怕衝突,所以寧願忍耐。你以為這樣能讓事情更順利,其實是讓界線越來越模糊。你愈「貼心」,別人愈理所當然,結果是你累壞了,卻沒人知道。
練習用「我現在的狀態沒辦法負荷」來清楚表達現實,而不是壓抑情緒硬撐。不要逃避小衝突,因為它往往能預防大崩壞。清楚的表達,反而能建立彼此的信任。
「主管那句『再確認一下細節』,是不是嫌我做得不夠好?」
你把所有指正都當成個人否定,讓自信在一句話裡瞬間瓦解。其實你不是玻璃心,而是太渴望被肯定,太害怕「不夠好」的那一面被看見。
將「他對我有期待」當作回饋的出發點,把批評視為專業提升的機會,而不是人格否定。也可以把自己對工作的評價寫下來,強化內在的自我認可,而不是全依賴外部評價。
「她今天回得好慢,是不是不想理我?」
你在腦海裡不停對他人的語氣、反應進行分析,像是永無止盡的會議。久了,不只是情緒內耗,還會逐漸喪失人際互動的輕盈感,關係也變得沉重。
學習「先觀察,再驗證」。如果你真的在意,就勇敢問清楚:「我有點不確定你對這件事的想法,能聊聊嗎?」很多時候,真相比我們的想像簡單得多。
職場裡,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就把別人的需要擺在第一順位,卻忘了問自己:「我現在過得好嗎?」
PEACE,不只是五個情緒挑戰的縮寫,也是一份提醒——當你能練習把討好變成選擇,把情緒反應變成觀察,把拒絕變成界線,把批評當成助力,把分析轉為對話,你的內在就會越來越安穩、有力量。
照顧自己,不是自私,而是讓你有力氣繼續溫柔待人。
從今天開始,幫自己守住這一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