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八):演算法鼓勵我們憤怒,民粹惡棍因此受益〉2025-03-24
先前,我們談論了科技企業希望控制用戶注意力的事實,以及他們之所以打算這麼做的經濟誘因,接下來,讓我們談談具體而言,他們是怎麼做的。以及,除了科技企業,還有誰在這種對人的操縱中獲益?
首先,一個不幸的事實是,人類的認知被認為存在有所謂的「負面偏誤」。心理學家注意到,對於相同強度的事件,負面的事物對我們的認知與心理狀態之影響,比中性或正面的事物更強烈。譬如撿到一千塊的喜悅會低於弄丟一千塊的不適;對炎熱或酷寒的印象,也會比舒適氣候來得顯著許多。
又或者,就算一場活動中大部分的時間是順利的,只要中間出了一些差錯,人們對那些差錯的印象,往往會比對其他部分更加深刻,甚至因此破壞了對整場活動的評價;對一個人是否誠信的判斷也經常如此,就算一個人在相處過程中百分之九十的時候都是誠實的,只要幾次被發現說謊,他就很難再被認為是一個擁有誠信的人。
既然知道了人類有這項「弱點」,社群網站的演算法當然不會輕易放過。演算法意識到,當用戶看到令他們感到平靜、愉悅的貼文時,他們比較有辦法看完就關掉設備;而會引發憤怒、焦慮、難過等負面情緒的貼文,則更容易讓人們留在網站上。
在「讓用戶待越久,公司就越賺錢」這個已知的前提之下,你猜這些企業以及他們創造的演算法會怎麼做?是的,推薦更多令人憤怒的、離譜的內容給你。Threads上面爆紅的串文大多戾氣很重,這不是巧合,也不是「所有用戶都這樣」,而是:愈是能夠引發衝突或義憤填膺的內容,愈會得到演算法的肯定。
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當你在貼文中添加一個「正義之怒」的辭彙--譬如「攻擊」、「惡劣」、「譴責」,平均會上升百分之二十的轉發率。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則指出,如果在貼文中寫下「憤怒的反對」,按讚和分享的數量甚至可能因此翻倍。這也讓社群網站的使用者,更習慣於對所有事情感到憤怒。
以台灣近期的例子來說,Andy老師的影片之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那麼廣大的迴響,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這個事件打中了那種「正義之怒」的情緒。影音平台與社群平台,也樂於推廣這些帶有大量譴責內容的評論影片和貼文,利用這種群眾的義憤情緒,將我們留在平台上。
*
光是「他們選擇性地推廣令人產生負面情緒的內容」就已經夠令人髮指了,更糟糕的事情是,只要能夠讓用戶產生負面情緒,就算這個內容根本不是事實,它也能夠得到大量的推廣。譬如極端思想、陰謀論、甚至刻意加深對立的假訊息,都因為這套演算法,在社群上用比事實更快更有效的速度傳播出去。
譬如說,如果你本來是在看關於911事件的報導和紀實影片,在5部影片之內,演算法會開始向你推送否認911或談論911陰謀論的影片。宣稱校園槍擊案根本不存在的影片在YouTube上得到上億觀看、極端種族主義的社團出現在FB的推薦列表……。
起初,這些演算法只是獎勵那些會讓受眾長期停在網站上的內容,但演變至今,它鼓勵我們彼此仇恨、甚至用偽造的內容彼此攻擊。而這樣的現象不只停留在網路上,更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乃至於國際政治局勢。
曾任巴西軍官的民粹政客雅伊爾.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以糟糕的歧視與民粹言論著名:譬如他曾公開讚揚巴西獨裁時期的酷刑、自己寧願有一個死掉的兒子,也不要一個同性戀兒子;甚至說參議院的女同事太醜,自己懶得強姦她們,且她們也「不配」;稱貧民窟的居民「不適合繁殖」、應該「回到動物園」等……。
多年以來,這樣的人物根本不可能擠身政治主流,然而,隨著演算法對他這些「驚世駭俗」言論的推薦,他反而成為一個頗具份量的社交媒體明星。這名被稱為「巴西川普」的民粹惡棍,在2018年贏得了巴西總統大選時,他的支持者在台下高喊「Facebook!Facebook!」
他們很清楚自己怎麼贏的,因為在選舉前的最後階段,波索納洛陣營的人使用了大量的假新聞和網軍攻擊政敵,其中甚至包含了散布「對手發放陰莖造型奶嘴,想把巴西男童變成同性戀」的瘋狂消息。而且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惡劣行為奏效了,波索納洛贏得了選舉,當地警察繼續在貧民窟濫殺、雨林繼續被無節制濫伐。
當然,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到,這樣的惡棍沒有能力做好總統這份工作。在波索納洛競選連任失敗之後,他拒絕承認敗選,也未出席新總統的就職典禮。或許是因為害怕總統期間的貪腐與濫權惡行被追究,在卸任前兩天,他直接逃到美國。但他對巴西、乃至於世界造成的傷害,很多都難以彌補。
而且,類似的事情顯然不只發生於巴西,馬斯克與川普間的關係、祖克伯的輸誠和減少事實查核,都讓我們對這類情事更加無法樂觀。
*
前Google工程師詹姆斯.威廉斯對海利說:想像一個GPS,「它第一次運作良好,下一次卻讓你偏離目的好幾條街,後來甚至帶你去另一座誠鎮」。它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廣告商付錢給它。我們絕對不會想要繼續使用這個GPS,我們會認為它有瑕疵、根本就沒辦法用。
然而,社群媒體正是用這樣的方式在運作。我們不會希望科技帶我們前往充滿憤怒、仇恨、假資訊的世界,不會希望它想方設法把我們留在上面,拒絕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社交生活。然而,它們這麼做了,我們卻依然持續使用,就好像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一樣。
但我們真的只能接受這個現狀嗎?在討論了這麼多社群平台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之後,接下來,我們終於要進入下一個環節:我們可以如何應對?如何對這種糟糕現狀進行改變?
前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