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七):無限滾動與監控資本主義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七):無限滾動與監控資本主義〉2025-03-18

 

  我們繼續來談這個時代的科技問題,首先,從「無限滾動」開始。

 

  如果是早期的,譬如從Web1時代就在上網的網路使用者,你一定還記得,當時主要的網站都是一頁一頁的。看完這一頁的內容,我們需要點擊按鈕,才會進到下一頁,所以我們將之稱為「網頁」(Page)。在那樣的網站設計之下,每一次的點擊都提供了用戶一個選擇,你必須「決定」自己要不要看下一頁,要的話,才會顯示更多內容。

 

  然而,自從「無限滾動」技術被發明出來之後,有愈來愈多網站--尤其是社群網站將頁面設計為「沒有盡頭」。它會預先載入一部分的資訊,然後等你碰到底部(或在你快要碰到底部的時候)載入下一部份的資訊,而不再給予你任何「該停下來了」的提醒。

 

  與短影音平台的自動播放下一部一樣,它希望你能把自己所有的生命與注意力都花在上面,最好永遠不要離開。

 

 

  無限滾動的設計者阿薩.拉斯金(Aza Raskin)對這項設計的「成功」感到不安,他原來以為,這項設計能夠讓人更有效率地上網,因此解放出更多時間。然而,他逐漸看到周遭的人愈來愈離不開自己的數位裝置,把無數的時間花在推特、臉書或其他使用這項技術的網站與app上。

 

  當這位從十歲就開始談論使用者見面的早熟設計師開始意識到「製作易於使用的東西,其實不見得對人類有益」時,他的每一個投資人都在問他,他的下一個設計,將吸引與操作多少人的注意力?以多頻繁的頻率?

 

  阿薩向海利解釋,除了最明顯的「瀏覽愈多,看到的廣告越多」之外,科技業者希望我們「持續滾動」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且聽起來有點駭人的原因,也就是「監控你」。

 

 

  這種監控不同於密集而大量的閉路電視,但恐怖程度卻可能不亞於此。阿薩解釋,我們可以把這件事情理解為,在臉書、Google等企業的伺服器裡「有個小巫毒娃娃,『它』是你的模型」。一開始,每個人的模型都是一些沒有明顯特徵的通用模型,但它們會不停紀錄、蒐集你的點擊軌跡、搜尋內容、使用偏好、在網站上停留的時間等你自己都不在意的小細節,用它們來調整這個娃娃。

 

  當你進入YouTube之類的內容平台時,他們會喚醒這個巫毒娃娃,測試數十萬個影音中,哪些會讓這個娃娃抽動。一但娃娃有了反應,他們就把影片,或者其他內容推送給你。

 

  這些結合了用戶畫像和演算法的技術,正在變得愈來愈準確。甚至準確到,能夠預測到那些你沒有在他們的網站表達過的偏好。以至於有愈來愈多人相信臉書或其他社群網站在「偷聽」,即便你在使用它們的時候,沒有授權、甚至沒有開啟任何可以收音的設備。

 

 

  哈佛商學院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將上述的這種行為,以及它背後的意識形態命名為「監控資本主義」。因為鉅細靡遺地蒐集每個人的個人資訊,在如今的產業結構中成為一項十分有利可圖的事。

 

  或者,更糟的說,有一種大的資本主義經濟壓力,不停地推動大企業對我們這些無足輕重的消費者進行監控。這使得那些想要讓人們遠離設備,更多地回到社會生活的設計,即便在技術上並不困難,卻總是無法在大企業的產品中被採納。

 

  無論那個功能多麼充滿願景,如果那些科技公司的高管看到用戶留在網站上的時間因此降低,它就會成為必須立即被修復的「不良設計」。因為那些高管要負責的對象是股東和華爾街分析師,而不是將在這個數位監控社會中成長的孩子。

 

 

  「他們的商業模式是螢幕時間,而不是人生時間。」崔斯坦說。但同時,崔斯坦也強調,無論是智慧型手機還是網路,它們其實並非必然要設計成這樣的。尤其當人類已經走到了擁有這些科技的這一步時,我們不可能要人退回到沒有這些科技的時代。

 

  我們仍然可以保有這些科技,但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要去用一種與當前設計很不一樣,甚至目標完全相反的方式設計它。去讓它真正成為對人類有益的工具,而不是將我們推向深淵。為此,我們接下來要進一步去考察演算法究竟使用了什麼方式攫取我們的注意力?又是哪些人,在這種有害的技術使用方式之中受益?才能從中尋找,改變這種現狀的可能。





前篇:

〈(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

〈(二):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

〈(三):閱讀能力、注意力與同理能力的缺失〉

〈(四):我們活在一個睡眠不足的時代〉

〈(五):你多久沒有讓自己好好放空?〉

〈(六):以控制注意力為目的的設計〉


延伸閱讀:

〈那些被奪取的時間:前Google員工崔斯坦的反省〉

〈真實世界的「電幕」:短影音與被重塑的認知框架〉

〈對「效率」的虛幻癡迷與便於分心的工具〉

〈抖音傷仲永:社群短影音時代中的孩子〉

〈你使用科技,還是科技在使用你?〉

〈因為方便,所以麻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8會員
930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2025/04/25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Thumbnail
2025/04/25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Thumbnail
2025/04/23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2025/04/23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當智能技術用於水軍話題營銷炒作,虛假數據會驅逐真實輿論,以後話語權會掌握在大公司手中,給你看什麼,你只能看什麼,你說一句不喜歡,就會引起汪洋大海般的機器回復,根本說不過,更可怕的是,現在用粉圈、娛樂圈輿論作測試,未來可能會應用到社會輿論和政治輿論帶節奏顛倒黑白
Thumbnail
當智能技術用於水軍話題營銷炒作,虛假數據會驅逐真實輿論,以後話語權會掌握在大公司手中,給你看什麼,你只能看什麼,你說一句不喜歡,就會引起汪洋大海般的機器回復,根本說不過,更可怕的是,現在用粉圈、娛樂圈輿論作測試,未來可能會應用到社會輿論和政治輿論帶節奏顛倒黑白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個貼文,大意是說, 簡體中文網路資訊正在「斷崖式銳減」。 連馬雲這樣的人物,2005年之前的相關資料也都沒了。 他說, 原因當然是跟政治審查有關, 但另一個理由是,很多提供網路服務的公司都消失了。 或許這樣說:新形態的影音服務出現, 從前的文字資訊的服務,不敵競爭,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個貼文,大意是說, 簡體中文網路資訊正在「斷崖式銳減」。 連馬雲這樣的人物,2005年之前的相關資料也都沒了。 他說, 原因當然是跟政治審查有關, 但另一個理由是,很多提供網路服務的公司都消失了。 或許這樣說:新形態的影音服務出現, 從前的文字資訊的服務,不敵競爭,
Thumbnail
以前是防人類盜圖, 現在是防科技盜圖, 我感覺不管是哪一種在盜圖, 看到那個盜圖技術反而是佩服勝過生氣。😅 然後這種事情從以前到現在其實一直在發生, 只不過科技的力量仍然帶來更大的影響, 如果掌握資源的人認為,本來就沒有義務去思考, 那麼部分的犧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麼說也不是覺得可以
Thumbnail
以前是防人類盜圖, 現在是防科技盜圖, 我感覺不管是哪一種在盜圖, 看到那個盜圖技術反而是佩服勝過生氣。😅 然後這種事情從以前到現在其實一直在發生, 只不過科技的力量仍然帶來更大的影響, 如果掌握資源的人認為,本來就沒有義務去思考, 那麼部分的犧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麼說也不是覺得可以
Thumbnail
科技的演進會帶給人類憧憬與焦慮,眾多科幻影視創作直指這份矛盾,國家擔心駭客入侵國防系統引爆世界大戰,市井小民擔心自己的工作被AI機器人取代--我們的煩惱、對駭客乃至於對科技的恐懼合理嗎?我要大推《奇幻熊在網路釣魚》,這本近期我讀得欲罷不能的一本科普書。 《奇幻熊》描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圖靈時代開始
Thumbnail
科技的演進會帶給人類憧憬與焦慮,眾多科幻影視創作直指這份矛盾,國家擔心駭客入侵國防系統引爆世界大戰,市井小民擔心自己的工作被AI機器人取代--我們的煩惱、對駭客乃至於對科技的恐懼合理嗎?我要大推《奇幻熊在網路釣魚》,這本近期我讀得欲罷不能的一本科普書。 《奇幻熊》描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圖靈時代開始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怎麼檢驗或相信自己獲得的資訊,是真的還是假的?而當我們沒有經過驗證,便將收到的資訊向外傳播,可能會造成哪些後果?俗話說「三人成虎」,這古老的成語寓意,竟也可能發生在現代社會。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怎麼檢驗或相信自己獲得的資訊,是真的還是假的?而當我們沒有經過驗證,便將收到的資訊向外傳播,可能會造成哪些後果?俗話說「三人成虎」,這古老的成語寓意,竟也可能發生在現代社會。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在這個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我們經常享有資訊的自由流動和無限的知識。 想像一下,你打開手機或電腦,想查看最新的新聞、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或是瀏覽一下娛樂內容,但卻發現許多網站和應用程式都無法存取。 聽起來是不是很難以置信? 但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來說,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Thumbnail
在這個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我們經常享有資訊的自由流動和無限的知識。 想像一下,你打開手機或電腦,想查看最新的新聞、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或是瀏覽一下娛樂內容,但卻發現許多網站和應用程式都無法存取。 聽起來是不是很難以置信? 但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來說,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Thumbnail
前幾天,發生臉書跟ig全球大當機的時候, 當下瞬間有慌了一下,真的以為, 被盜帳號了,後來才知道,原來不是, 前陣子有細想, 如果沒有臉書、ig,能用什麼分享呢? 看到全球這兩個字,才知道波及蠻廣得🥹 思考著未來 自己的粉專是不是要移駕了, 也包括伴侶的粉專🥹 現在突然想到!
Thumbnail
前幾天,發生臉書跟ig全球大當機的時候, 當下瞬間有慌了一下,真的以為, 被盜帳號了,後來才知道,原來不是, 前陣子有細想, 如果沒有臉書、ig,能用什麼分享呢? 看到全球這兩個字,才知道波及蠻廣得🥹 思考著未來 自己的粉專是不是要移駕了, 也包括伴侶的粉專🥹 現在突然想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