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義遠超經濟層面,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尤為深遠。「人閑生煩惱,地閑生雜草。」當一個人長期無所事事時,內心很容易滋生焦慮與不安。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忙碌能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感到滿足和愉悅;而過度空閑則可能讓人陷入思緒混亂,甚至將生活中的瑣事無限放大。比如,一個整日閑在家中的人,可能會因為鄰居的閑話或家中的一點摩擦而心煩意亂,久而久之,這種內耗會演變成情緒的死循環。
反過來,工作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生活框架。每天有任務要完成、有目標要追求,這種節奏感讓人無暇沉溺於無謂的糾結。日本心理醫生中村恒子九十多歲仍堅持工作,她說:「最好的養生,不是退休,而是好好工作。」這句話揭示了忙碌對心靈的滋養。當我們專注於某件事時,內心的迷茫會被暫時擱置,取而代之的是成就感和掌控感。這種心理支持,是金錢無法替代的。
當然,過勞並不可取。工作的關鍵在於「張弛有度」,忙時全力以赴,閑時好好休息,才能讓身心達到平衡。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工作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讓我們保持活力,避免精神荒蕪。「越閑身體越差,越閑情緒越糟。」忙碌不僅治癒了矯情,還讓我們在規律中找到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