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好說話」的主管,最後總是最痛苦?
你是否設定了「底線」,但每次一被踩到,就忍不住爆發,事後又後悔?
如果你只是畫了一條「情緒底線」,那麼你注定在職場上受傷,甚至失去領導威信!
沒有情緒界限,最終變成情緒炸彈
Alex是一位性格溫和的主管,為了維持團隊和諧,他對下屬的無理要求總是默默接受,例如:
- 員工遲交報告,他總是自己補救;
- 下屬當眾頂撞,他選擇忍讓;
- 會議上有人打斷他的發言,他也只是笑笑作罷。
他的「底線」是:只要不影響業績,他都能忍。但長期下來,團隊開始習慣於忽視他的意見,甚至認為他「好說話」,於是請假、遲到、推責任的情況越來越多。
直到有一天,他在年度會議上被下屬公然挑戰時,終於忍不住發飆,導致現場氣氛降到冰點,事後他才懊悔:「為什麼我一直忍,最後卻變成這樣?」
問題剖析
Alex的問題在於,他畫的是「情緒底線」,而不是「情緒界限」。
他容忍了一切,直到忍無可忍才爆發,這種做法只會讓他既不受尊重,又破壞自己的專業形象。
主管如何設立「情緒界限」?
1. 界限從「小事」開始,別等到忍無可忍
👉 錯誤做法: 「這只是小事,算了吧……」
👉 正確做法: 「當小事變成習慣,問題就會變大。」
例如:
- 員工遲到 → 不是等他習慣性遲到才發火,而是第一次就明確表達:「遲到影響團隊合作,這次提醒你,但請下次準時。」
- 會議發言被打斷 → 不是默默接受,而是立即禮貌地說:「請讓我把話說完,我的觀點是……」
🔹 實用技巧:「三步界限法」
✅ 第一步:當下回應:「我理解你的想法,但這樣做影響到整體團隊。」
✅ 第二步:溝通期待:「我希望未來能有更順暢的配合,我的期待是……」
✅ 第三步:後續追蹤:「我們之前說好的方式,這次沒有達到,我們需要調整嗎?」
2. 清楚界定「我能接受的 vs. 我不能接受的」
👉 錯誤做法: 以為別人應該「自己懂」你的底線
👉 正確做法: 提前告知你的標準,而不是等問題發生才抱怨
例子 1:面對下屬推卸責任
❌ 錯誤回應: 「怎麼又是這樣?每次都是我來補救!」(事後生氣但無效)
✅ 正確回應: 「這是你的職責,我能提供資源,但不會替你完成。」(明確職責界線)
例子 2:面對情緒化下屬
❌ 錯誤回應: 「你不要這麼情緒化好不好?」(否定對方感受,容易激怒)
✅ 正確回應: 「我尊重你的情緒,但我們需要用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尊重但不被牽著走)
🔹 實用技巧:「界限對話框架」
✅ 情緒界限公式:「我尊重你的感受,但這是你的情緒責任,而不是我的。」
✅ 行為界限公式:「這件事對我來說不合適,所以我不會接受。」
3. 學會說「不」,並提供替代方案
👉 錯誤做法: 害怕拒絕,最後累死自己
👉 正確做法: 說「不」,但提供替代方案,維持專業度
例子 1:當同事要求你幫忙處理他的工作
❌ 錯誤回應: 「好吧,我幫你做……」(習慣性答應)
✅ 正確回應: 「我目前有自己的工作,無法處理這部分,但我可以幫你看看如何更有效率地完成。」(拒絕但提供建議)
例子 2:當老闆要求不合理的加班
❌ 錯誤回應: 「好吧……」(委屈接受)
✅ 正確回應: 「這次我能配合,但下次請提前告知,以便更好地安排。」(有條件地配合,不讓步成常態)
🔹 實用技巧:「溝通四步法」
✅ 重述對方需求:「我理解你需要這份報告更早完成。」
✅ 表達自身狀況:「但我目前的工作排程已經滿了。」
✅ 提供替代方案:「如果需要更快,我們可以調整優先順序,或者請其他人協助。」
✅ 確認雙方共識:「這樣的安排你覺得可以嗎?」
「你教會別人如何對待你。」 —— 東尼·羅賓斯(Tony Robbins)
今天開始,設定你的情緒界限,而不是等著底線被踩爆!
記住:職場上,被尊重比被喜歡更重要!
你是否也曾因為沒設好情緒界限而吃過虧?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