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不出口、看不出來,卻悄悄卡住關係的東西
在工作裡,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明明大家都點頭通過了提案,幾天後卻有人突然說:「其實我那時候就覺得不太對。」或是,有同事看起來總是冷冷的,你不確定他是認真在聽,還是根本不想參與。
又或者,有人總搶話、愛提建議,但你發現他其實沒聽懂大家在說什麼。
這些,不是「誰對誰錯」,也不只是「溝通不良」。
很多時候,摩擦來自一件事:彼此沒看見,也沒說明白。
心理學家提出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正好能幫我們看懂這些看不見的誤解。
🪟 一扇窗,打開理解的可能
周哈里窗把我們的「自我」分成四格:
- 公開的我:我知道,別人也知道(像是我的工作風格)
- 隱藏的我:我知道,但沒說出口(像是我內心的壓力或不滿)
- 盲點的我:別人知道,但我沒發現(像是我講話的語氣可能很衝)
- 未知的我:連我自己都沒發現的反應與潛力(像是面對新挑戰時的膽怯)
你可以把這想像成一扇窗,窗子開得越大,彼此越好懂;
窗戶緊緊關著,就越容易卡住。
而團隊裡的摩擦,往往就卡在這些窗戶關著的地方。

🧱 隱藏的我:不說,不是不想說,而是怕說了會怎樣
很多人不是不願溝通,而是心裡在想:
- 「我講出來,會不會被說玻璃心?」
- 「我反對意見,會不會被貼上『難搞』的標籤?」
- 「說了也沒用吧,我自己扛就好。」
這些話沒說出口,但情緒都掛在臉上、藏在語氣裡。
然後,我們彼此誤會,漸漸冷淡,最後變成一句:「唉,懶得講了。」
這就是隱藏的我,看不見,卻最影響氣氛。
🔍 盲點的我:我沒發現的樣子,別人卻天天感受到
還有一種摩擦,是你自己沒感覺到的地方。
你以為你只是「講話直」,但別人覺得你很衝。
你以為你很有責任感,但別人覺得你什麼都要管。
你以為你很冷靜,但別人覺得你根本不在乎。
這就是盲點的我──你沒看見,但別人天天在感受。
而當有人好心提點,我們常常第一反應是:「有嗎?我才沒有。」
否認、尷尬、防衛,其實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準備好面對這面鏡子。
🌊 未知的我:我不會的、不熟的,讓我本能退縮
還有一種狀況,是在面對新任務、變化或挑戰時:
你說:「我沒經驗欸,我可能不行。」
你想:「這跟我以前做的不一樣,風險太高了。」
你甚至直接拒絕參與,轉頭回到自己熟悉的舒適圈。
這就是未知的我,是那個「我還不知道自己其實可以」的部分。
但因為害怕搞砸,我們寧願不去嘗試,寧願躲起來。
🌱 那怎麼辦?兩個方向:共情+透明
這些摩擦,不是靠一句「大家要好好溝通」就能解決的。
我們需要的是: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假設。
✅ 一、共情理解:看懂對方為什麼沒說、為什麼退縮
- 問:「你是不是有什麼顧慮還沒說出來?」
- 想:「他現在的沉默,是不是其實有壓力或不安?」
把「怎麼都不講」改成「他是不是還沒準備好講」
這就是理解,也是連結的開始。
✅ 二、透明溝通:讓人敢說、願意說
- 在團隊裡創造安全感,從主管開始示範分享
- 練習好好講感受與觀察,例如:
「我觀察到你最近發言比較少,我有點擔心是不是你對方向有疑慮?」
讓人感覺說出來是被接住的,而不是被批評的,窗戶才會一點一點打開。
✨ 最後想說的是:
每個人都會有藏起來的自己、沒看見的習慣、還沒發現的能力,
但當你願意打開一扇窗,別人也會慢慢打開他的。
真正的團隊,不是要求每個人完美透明,
而是讓每個人都可以安心地,慢慢變得更被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