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她越是乖巧,Peter越擔心。
每次交付任務,她會再三確認細節、反覆加班,唯恐漏了什麼。即使同一件事已經溝通過,她還是會傳訊息問Peter:「你覺得我這樣做會不會讓人不滿意?」
她不是怕做不好,她是怕——「不被喜歡」。
Peter記得某一次,因為她連續三天沒有出現在會議上,Peter打電話關心,她聲音很小,說她「有點低潮,在休息」。後來她主動約Peter見面,那一天,她說了一段讓Peter永遠忘不了的話:
「我一直都很努力啊……但外婆過世後,我突然不知道自己努力是為了什麼。我一直笑,是因為我怕一哭,就證明了自己真的不值得被愛。」
那一刻,Peter才明白,她不是真的怕工作,她怕的是失去愛的歸屬感。
Wayne的狀況,心理學上可以歸類為一種「條件式自我價值建立模式」(Conditional Self-Worth)。這種人從小習慣透過滿足他人的期待來換取愛與肯定。這樣的心理機制,放到職場,就成了一種「高功能性焦慮」:表現越好,內心越空虛。
很多這類員工在主管眼中都是「可用之才」,但他們的燃燒卻來自不健康的來源:害怕被淘汰、害怕沒人喜歡、害怕「自己沒有價值」。
作為主管,我們有時只看到員工的產出,卻沒注意他們「努力的來源」是否健康。以下幾點建議提供參考:
We all need someone who will simply hold our hand and say: I see you, I hear you, and you matter.——Brené Brown(布芮尼‧布朗,《脆弱的力量》作者)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總是笑著的人?
有沒有那種一點小錯就過度自責的同事?
或者,那個總是表現優異、卻突然離職的他,其實也在默默撐著呢?
當我們開始願意看見「努力背後的故事」,職場就不只是績效場域,而是一個可以讓人重新相信「我值得被愛」的地方。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