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得這麼有理有據,怎麼大家反而變得安靜、氣氛尷尬?」
也許你準備了一整套提案,也許你鼓起勇氣提出改善流程的意見。但最後,對方只是「喔」了一聲、沒什麼回應,然後話題就被換了。更糟的是,還有人在會後跟你說:「你那建議其實不錯啦,但⋯⋯現在講不太適合。」
你以為你提供的是幫助,對方卻感受到壓力。你以為你是點燈的人,卻被當成挑錯的人。
到底是卡在哪?
讓我們從生活中找個熟悉的場景。
下班回家,你忍不住說:「這張沙發是不是該換了?坐久了腰好酸。」
結果對方頭也沒抬地回一句:「現在這張又沒壞,幹嘛要換?」
你心裡一陣無語:「我不是在挑剔,我是想讓生活更舒適啊。」
但對方可能聽到的其實是:「又要花錢了」、「是不是在嫌我處理事情不夠好?」 他收到的不是「建議」,而是「壓力」。
這種溝通錯位,在職場中更常見。
你說:「我們流程可以簡化一點,效率會更好。」
對方聽的是:「你覺得我們現在做得不好?」
你說:「這樣安排比較合理。」
對方感覺是:「你是不是在質疑我的判斷?」
我們以為在解決問題,卻在無形中碰觸了對方的認同、習慣、安全感。
我們常以為「說出來了」就等於「對方會聽進去」。
但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扇心理上的「接收門」,要對的方式、對的時機、對的語氣,這扇門才會開。
這裡提供一個好記又好用的溝通模型:ECHO。
要讓建議被聽見、被理解、甚至被採納,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
在你開口之前,先花幾秒想想:「對方現在的處境是什麼?」
是剛完成一場激烈會議,還沒喘口氣? 是正被別的部門追KPI,心情煩躁?
如果你沒有對焦對方的情緒與壓力,你說得再理性,他也只會覺得你「不懂現場」。
✨ 試著這樣開場:
「我知道你現在有很多事情要顧,我想分享一個可能幫得上忙的做法,不知道你願不願意聽看看?」
這不是技巧,而是態度。當對方感覺到你是站在他這一邊的,他才會真的打開耳朵。
有時候我們的建議之所以無效,不是因為不好,而是太抽象、太繞彎,讓對方聽不懂、想不清楚,也就無法行動。
✨ 不要說:「我們是不是可以優化一下整體邏輯?」
可以說:「這段流程有三個地方會重工,我想建議合併成一個審核點,這樣可以省掉來回對焦的時間。」
具體、可視化、有畫面,對方才會知道你到底在說什麼,也比較容易判斷可不可行。
你講得再精彩,對方沒感覺跟自己有關,也只會默默放空。
每個人都在意自己的責任、目標與痛點。你如果能從這裡連結,他就更容易接住。
✨ 舉例來說:
「這個做法可能能幫你減少每週的加班量,因為確認時間會短很多。」
把建議變成對方想要的解方,而不是你認為對的東西。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開放的語氣」。
有時候我們一開口就下判斷:「這樣比較好」、「你應該改一下」,對方就算聽見了,也不會想接受。
✨ 換成這樣說:
「我在想,如果我們這裡調整一下,會不會整體順一點?你覺得呢?」
這樣的語氣會讓對方感覺:這是「我們一起想的事」,不是「你在教我怎麼做」。
真正有效的溝通,不是輸出,而是邀請。
很多時候,我們太想解決問題,太快進入建議模式,反而跳過了理解、傾聽、連結的那一步。
說話像丟球。
你丟得很用力,但對方還沒張開手,甚至還背對著你——這球再精準也沒用。
你說的話有價值、你的觀察有洞見,不該被忽略。
但要讓它真的「進得去」,就要對齊對方的節奏。
記住這四個步驟:
🔹 Empathy:先懂對方的處境
🔸 Clarity:說得清楚明白
🔹 Hook:鉤住對方在意的事
🔸 Openness:用邀請代替命令
這樣,你的建議不再是冷冷落地的石頭,而是有可能在對方心裡激起漣漪、真正改變現場的那一聲——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