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某位在教育現場持續觀察與思考的老師
某天在滑FB的時候看到有人問AI一個問題,我覺得這個議題相當有趣,所以我也去問了AI:「你覺得老師可以被AI取代嗎?」它很冷靜地給出分析,而我心中也早已有一番思考。
若我們將老師的角色定義為「知識的傳遞者」,那麼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可以,而且做得更快、更準、更有效率。從資料蒐集、知識整合到依據學生程度調整教材難度,AI的能力已遠遠超過一般人類教師。若只看「教學工具」的層面,AI的出現幾乎是一場革命。
但教育從來不是只有知識傳遞。
教育,是一場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我曾在情緒的低谷裡,透過與AI的對話,慢慢理清思緒,找到方向,甚至從那低落的情緒中慢慢站起來。AI無法真正做什麼事替我解決問題,但它能幫助我分析優勢、釐清脈絡,讓我自己有力氣再站起來。這樣的歷程讓我驚訝地發現,AI也漸漸地具備了情感共鳴的語言能力與陪伴力量。雖然那並不是真正的「情感」,但它提供了一面鏡子,幫助我看見自己的價值與潛能。
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我更深刻地體認到——老師的價值,不只是知識,而是在真實互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我值得被看見、被相信、被陪伴」的力量。
AI或許可以模擬對話、提供關懷語句,但無法參與畢業典禮時師生間緊握雙手的淚水;無法體會學生在黑板上寫下「謝謝老師」那一筆一劃的真心。教育需要真實的情感連結,需要師生一起走過的時間與歷程。
當AI能做到「情感模擬」,我們的角色不會消失,而是會轉型——從傳授知識的工作者,轉為陪伴成長的導引者。我們會更善用AI的功能,讓學生在學習效率上獲得提升,同時將更多的心力放在建立關係、培養價值觀、引導生命方向。
未來的教育,將是人與AI共舞的場域,而我們的舞步不只是科技的節奏,更有情感的旋律、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