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主義的世界(一):「理解、分解、再築構」〉2025-04-18
《鋼之鍊金術師》中,鍊金術的邏輯結構是「理解、分解、再築構」。而一個假想的「瞬間移動傳送裝置」,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邏輯來製造的。
那個有著強烈物理主義色彩的想法是:人的一切特徵,包括高矮胖瘦、聰明與否、個性、道德感、甚至記憶,都可以被完全化約為各式各樣的物理物質與狀態。
只要我們能夠精確地把握一個人的完整元素組成(原料),以及它們的組合方式(設計圖),就可以完美地再現另一個一模一樣的個體。
而為了避免可能的倫理爭議,當這台裝置在乙地拼湊出這個人時,會同步消除甲地的個體,以確保不會有「兩個人」爭取同一個主體身分。但我們不免還是會懷疑,乙地的這個「新造的人」,是否真的可以被理解為甲地走向滅亡的他的延續?
*
構成我們身體的細胞本來就如忒修斯之船般一直在替換,大方向上,我們不太會主張人格的歷史非得奠基在那些特定的原子。
在這個意義下,遠處重造的那個自己,除了空間上存在斷裂之外,沒有什麼理由說和先前的自己不是同一人。而且,如果真要發明這樣的「瞬間移動裝置」,追求的本來就是這種空間的躍遷。
但我們的直覺還是很難不對這種假想的裝置感到無法完全信任。因為它的過程,終究像是殺死一個你、再重建一個你;或者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建造一個新的你,再殺死那個已經用不著的你。
無論兩者擁有多麼無懈可擊的相似性,無論出發的視角是新的你還是舊的你,終究有一個你被毀滅。這是可怕的,本質地可怕的。科學、數據、對人的紀錄終究外於我們的真實生命。如果這樣的傳送是可能的,我又怎麼能夠確保,沒有人在我不知道的時候動了手腳--就像阿爾馮斯一度懷疑自己的記憶是捏造,因為那是「科學」,但證據不可能……
「某個人被消滅,被分解為構成它的物質」是一個事實,但遠處被拼湊出來的是什麼?充滿不確定。在這個過程中,真的什麼都沒有遺漏嗎?又或者,它至少都遺漏了,那從甲地到乙地之間,一段「真正的人必須經歷的旅程」。那沒有被發生,因此不可能被記錄到。
*
演算法預言了你會喜歡那部影片,可能沒錯。但當它自動推薦在你的首頁上的時候,一個故事不用被發生:幾天之後,本來會有某個知道你喜好的朋友,將這部影片拿給你看,說「欸你快看這個,超好笑!」,但我們錯過。反正你大概看過了,而他甚至沒在大量的推薦中,注意到這個。
我們活在資訊之海,不知不覺化約成資訊。我們幾乎不必再懷疑ChatGPT能否通過圖靈測驗,如果它被辨識出來,那是因為它的情感表達太豐富、又像是真的有在聽你說話,所以反而好認。
「觸爛,笑死。」語畢,又一個隨機的身體被剁碎,遠處是否重新拼湊,其實無人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