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這麼努力,是因為怕不被需要
有次,John在績效面談中輕描淡寫地對她說:「其實妳已經做很多了,妳不用什麼都扛。」她突然眼眶泛紅。
後來她才告訴John,從小父母總是誇讚她「乖」,但「乖」的背後,是一種無聲的壓力:要有用、要配合、不能造成麻煩,否則就會被忽視。
這種模式,她帶進了職場,也變成她領導方式的一部分。她不是不會分派任務,而是不敢。她怕別人覺得她沒用,怕被討厭。
被愛的條件 vs. 真正的自我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像Maggie這樣的人,其實活在一個深層信念裡:「只有有用,才值得被愛」。
這是一種「有條件的自我價值感」,在職場中會轉化為過度承擔、害怕拒絕、不敢表達不滿。
但真正健康的關係與團隊,是允許每個人保有自己的界線與情緒,而非靠壓抑與討好來換取存在感。
建議解法
- 第一層:辨識出團隊裡的「乖孩子型人格」
這類型的成員通常表現出以下特徵: - 過度配合、不敢拒絕:即使已經負荷過重,也總說「我可以」。
- 高度自律、極少求助:不習慣請求協助,怕被覺得能力不足。
- 習慣性壓抑情緒:看似配合,其實內在長期壓抑、疲憊甚至憤怒。
- 容易焦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績效評語、主管語氣都會被過度解讀。
✅主管行動建議:
開會時觀察哪些人總是點頭、答應卻不太發言;私下談話時,是否總強調「我沒問題」。
- 第二層:創造「心理安全」的對話空間
心理安全感是讓這類員工敢於說出「我快撐不住」的前提。
✅主管實務操作:
- 在一對一面談時主動提問:「你最近工作上最卡的點是什麼?」而非「還順利嗎?」
- 用同理而非判斷的語氣:像是「我知道你一直很努力,但這件事你真的需要獨自扛嗎?」
- 不只誇績效,也肯定情緒表達與自我照顧:例如「你願意跟我說這些,我很欣賞你的誠實。」
- 第三層:重新定義「有用」的意義
很多「乖孩子型員工」把價值等同於「要能完成別人的期待」。但如果主管不打破這個邏輯,他們會永遠無法鬆開。
✅主管如何引導:
- 對他說:「我看重的不是你做多少,而是你做得是否對團隊真正有幫助。」
- 協助釐清責任歸屬:「別人的事,是他們該面對的,不是你該承擔的。」
- 幫助他學會拒絕:例如,設計明確的「協作流程」或「工作優先順序」,減少模糊地帶讓他感到「必須接下所有任務」。
- 第四層:引導其從「他人標準」回歸「自我價值」
✅三個問題幫助員工覺察:
- 你做這件事,是因為你「想做」還是「怕不做會被失望」?
- 當你完成一項任務後,你最希望誰看到?他沒看到時,你的情緒是什麼?
- 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你對自己的評價會變成什麼?
✅主管可以這麼說:
「你不是靠多做什麼來證明自己有價值,你本來就是值得被看見的一個人。」
“The privilege of a lifetime is to become who you truly are.”——心理學家C.G. Jung(榮格)
榮格說:「一生最大的特權,是成為真正的自己。」
這句話,送給每一位在職場中努力扮演「乖小孩」、總想被看見的你。
如果你是主管,請記得:
有些人不是不願意開口,而是從來沒人鼓勵他可以說出來。
你的一句肯定、一段時間的聆聽,可能正是他掙脫過去模式的轉捩點。
若你也曾經懷疑過:「我什麼都不做,還有用嗎?」
那你要知道:你的存在,本身就已經夠了。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