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懊惱,雖然是真懊惱,但面臨事件的當下,
有時也只能靠掩飾尷尬來呈現。
這當然也不是出自意願,但時間拉長來看,如果沒有其他方法,
好像也只能這樣,然後又變成習慣了。
除了掩飾尷尬外,還有其他的,像是語言反擊、或比動作,或是肢態的呈現。
他們需要方法是真的,就如同我們大人,有時沒方法也會挺懊惱的。
但孩子在討論中慢慢地也會開始奠定一個屬於他們思考的模組,
一定先能有思考,思考才會產生素材,
有素材才能分辨,分辨了之後,還要有一大段的時間去歷練和記憶,
這當中如果有好的,正向的回饋出現,才能讓大腦神經的路徑改變,
從而改變行為。
每當想到這些,就會覺得長大真不簡單,而我們這些已經長到這麼大的大人,
有時也孩在磨合,跟自己的內在打架,更何況孩子們,
他們面對這世界如果沒有方法、教導、耐心....等待....,
那難受也是可想而知的。
這些課程主題,可獨自發展,也可相關發展。
每一堂能不能鍛鍊出能力來,都是未知數,而這很正常。
不是說不能抱有期待,而是先不談這個方向,不把這個放進來思考。
先讓自己接納孩子現在有的的樣子,而大人也好呈現自己的樣子,
然後彼此先接納就好,一旦接納了,後續眼光就會不一樣。
彼此之間的機會與空間會被騰出來。學
不急著去找問題,學習讓問題先跑一會兒,
然後能量也會在這之中因為共振,而產生改變。
我想我們都需要這樣的空間,與這樣的練習。
社會情緒魔法課夏季課程招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