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懂溝通的人,絕非能言善道、辯才無礙,而是懂得在適當時刻,恰如其份地回應他人的情緒與反應。
撰文 / 愛米
歲末年終將近,老闆找了大家討論尾牙方案:小丁熱情十足、眉飛色舞,開心像單純的直說:「我要摸彩。」大林則雙手插腰、緊皺眉頭的說:「你不能想得太簡單,這個應該要先看公司預算才對。」東東則不急不徐、客觀地提出多種可行的辦法與建議,並謙虛有禮的詢問大家的看法,如果你是老闆,會欣賞哪位幹部的特質呢?
根據加拿大心理學家艾立克‧伯恩提出的溝通分析理論:PAC模型(P是Parent父母、A是Adult成人、C是Child兒童)分別代表3種「自我狀態」。就如小丁的直覺反應展現了兒童型的特質,大林的嚴謹指正則表露出權威的父母型,東東客觀提議且尊重他人想法的表現是典型的成人式…。
每個人都會展現的3種「自我狀態」 你慣用哪一種?
父母型(Parent)的表達通常源自父母,口語表達比較傾向”你應該…你要…你為何不…,”
兒童型(Child)源自母胎,是自然情緒的呈現,口語表達多為”我要…我可以…我希望…”,
成人型(Adult)源自經驗與學習,口語表達則”提供不同想法,以5W式發問…你認為如何呢?…原來如此…”
成人型溝通的立足點是平行相等的,彼此接納、有商有量,這樣的溝通模式比較容易讓人感覺舒服與尊重。而你是否觀察過自己,在心智、溝通、行為舉止趨向成人型、兒童型或父母型呢?!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同時存在著PAC三種自我狀態,跟年齡、職位無關。或許,興致一來我們可能像個天真無邪的兒童(Child),毫不避諱、吱吱喳喳說著自己的夢想;看到不公義的事,也許立馬成為父母(Parent)型下命令、給指導棋;主持會議時,則有條不紊、邏輯清晰,展現穩健的成人(Adult)模式。
成熟的溝通力 是懂得順應場景「切換」溝通模式
檢視一個人的溝通能力成熟與否,可以從他能否自我提醒切換為成人模式,自己如同導演般,能自然順利地切換場景頻道,不任由內在的情緒主導全局。
聖經上智慧箴言有句話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成熟的溝通不在自己華麗言詞、體貼溫柔的語調,而是自己內在知、情、意整體的模式,打從心裡建造培養為成熟的成人,讓自己的內在、口語、肢體一致,就能與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頻率。
我們要正確解讀自己的思想行為正處於PAC哪個層面?也要解讀他人的PAC溝通模式,才能恰如其份的接住他人的情緒與話語,產生正向的交流。人際上平行或互補的溝通方式會讓彼此感覺速配,願意繼續聊下去;但若是話語裡因頻率不同而產生衝突或不對盤,不僅無法持續對話,關係上也可能產生磨擦。
溝通力不是與生俱來 而是調整學習而來
成熟的溝通術不是與生俱來的本事,而是不斷學習調整而來的成果。
教育是最好的學習管道,閱讀則是提升自己智慧的方式。讀懂自己的內心、看懂對方的需要,真心誠意的心靈溝通能締造緊密的人際,我們可以學習善用各個角色的優點,讓自己成為最可愛的溝通達人,發揮小孩的單純熱情,當個同理情緒的兒童型,進入父母關懷的角色,當個柔軟有愛的父母型,在必要時刻則轉換自己成為成熟穩重的大人,當個客觀又有彈性的成人型,相信透過不斷的內省、操練與調整中,自己會愈來愈享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係。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