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不想針對金城國中考卷事件寫文章的。但是,看到相關報導後,我認為我還是得針對不同面向說出我的看法。
一、老師命題出現這樣的品質與「師範教育」有關嗎?
有一則報導寫道:「翁姓教師親友表示,翁一路就讀師範體系,畢業後就直接任教,沒在社會打滾過,所以缺乏社會歷練。年約37歲的他在社會的互動少,『想法較特殊』,可能因此導致此次命題爭議。」
此觀點是很明顯的誤導。怎麼說呢?一個人要不要「社會化」,要不要與社會接觸、互動,完全是個人的選擇,與是否在師範體系就讀沒有關係。如果一個人想增加社會互動,可以選擇參加社團,結交不同領域的朋友,不會因為在師範體系就讀,就缺乏社會歷練。
再者,此次的「命題爭議」不是來自於「社會化不足」,而是來自於性平教育知能不足。這部份讓人比較納悶,因為性別平等教育法自93年6月23日發布到現在,已超過20年,換言之,這部法典應該是在行為人擔任教職前發布的。
另外,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6條規定:教職員工之職前教育、新進人員培訓、在職進修及教育行政主管人員之儲訓課程,應納入性別平等教育之內容;第20條規定: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避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
也就是說,性別平等教育應滲透在教育環境(尤其是校園)的方方面面,這是教育專業職能的問題,而不是「社會化不足」的問題。
二、出現這種考卷,學校整體系統出了問題。
有報導指出,這份考卷反映出學校的審題機制出問題。我卻認為不僅於此,應該整個學校系統也出了問題。為何?因為學生提出這種狀況出現不只一次,在一所這麼小的學校裡,學校會完全不知道嗎?又或是長期睜隻眼閉隻眼呢?
每次看到這類事件,都會有不少人提出用更嚴厲的方式處理不適任教師。但是,這類事件本身有更深層的教育制度和系統運作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學校的系統有發揮功能,這個老師的問題應該早就被發現和處理,而不是鬧大了,老師送性平調查,學校對外道歉。
總之,我想說的是,這件事情本來可以有很多環節避免其發生,為什麼所有的環節都失靈,才是更應該探討的問題。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