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著,卻很少停下來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活?什麼才是我生命真正想做的事?」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以為找到了生命的答案。孩子的一舉一動牽動我所有情緒,他的哭與笑、健康與學習、每一次成長的驚喜與磨難,都是我日復一日投入人生的動力。但當他漸漸長大,我卻開始困惑:如果有一天,他不再需要我了,那我還剩下什麼?我又是誰?
我們總被教導要有責任,要努力實現目標,要照顧家人、完成工作,甚至是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可這一連串「應該做的事」到底是誰定義的?我真的認同嗎?我真心熱愛嗎?某天我突然發現,自己一天當中最期待的,不是放鬆追劇,也不是完成任務後的成就感,而是坐下來,寫下腦中的困惑與思索的片刻。那是一種與自己安靜對話的時刻,不為別人,只為回到自己的呼吸與內心。
而孩子,也是一面鏡子。他會被鮮明的動畫吸引,難以自拔;也會在安靜閱讀或畫畫時,展現難得的專注與創造力。我開始意識到:他需要陪伴,不只是看著他的作業進度,而是在旁邊陪他一起練習回到當下,練習無聊、練習等待、練習與世界建立真正的連結。
這些日常瑣事,或許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我尋找「生命意義」的起點。
我們太習慣活在快速、刺激、標準化的節奏裡,卻忽略了自己的節奏。從小,我們被訓練要聽話、要表現好、要被肯定;長大後,又進入另一個無形的賽道,努力扮演「好媽媽」、「好員工」、「好國民」……但這些角色背後的我,還剩下多少空間可以喘息?
我開始學習慢下來,不是逃避,而是選擇用自己的步伐走路。我不再勉強自己必須符合所有標準,也不再強求孩子不能失敗。我們一起練習容許困惑、容許不完美,甚至容許無法即刻找到答案。
寫作對我來說,成了一種修行。它不是發表的工具,而是我面對生命荒原時,種下的一顆顆種子。每一篇文章,都讓我更靠近真實的自己——那個仍在尋找、仍在掙扎、卻越來越清晰地知道:我不需要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是要活出自己的選擇。
或許,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種「回應」。我們如何回應孩子的眼神、如何回應世界的紛擾、如何回應內心的呼喚,那就是我們活著的方式。
有時候,回應就是在吵鬧中選擇安靜,在機械中選擇創造,在習慣中選擇驚奇。這些選擇不一定宏大,但它們真實、溫柔、有力量。
所以,我不再急著證明什麼,也不再盲從別人的腳步。我願意陪孩子走他的路,也願意自己重新走一遍那條「為什麼而活」的路。
如果生命的意義要用一句話說完,我想是:「活著,不只是存在,而是清醒地選擇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