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瑕疵,卻沒人說出口
「欸,你這簡報……好像有點不太清楚。」
下班路上,一位同事輕聲提醒我,語氣小心翼翼,像怕我受傷。
我愣了一下,心裡卻冒出:「我昨晚還改到凌晨耶。」
那瞬間,有點委屈、有點不甘,也有點防衛。
主管聽完我報告後,只簡單回了一句:「你再回去想一想好了。」
當下我只覺得他太挑剔,心想:「應該還行吧?大家也沒說什麼。」
但現在想想,那個皺眉、那句話、那片刻沉默,
也許不是沒問題,而是我一直不願去看問題在哪。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沒看見自己其實還有進步的空間。
而這,就是職場最難突破的盲點。

🔍 一、你無法改善你沒看見的東西
有些卡點,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從來沒意識到那是「卡」。
你覺得報告已經改很順了,主管卻說沒抓到重點;
你認為自己講話很客觀,卻總讓對話冷場;
你努力支援同事,對方卻說你掌控慾太強。
這些差距,不一定有人會明說。
有時是一句含糊的評語,有時是一種冷淡的反應,
有時什麼都沒有,只有你心裡隱隱的不確定。
就像走音卻不自知、煮菜味道怪卻說「我照食譜做的啊」。
沒看見問題,就無從調整;不覺得卡住,就只會原地繞圈。
🎯 二、真正的成長,從「我值得更好」開始
要看見卡點,有個前提:你得願意相信,自己可以更好。
當我們對現狀感到「還行啦」、「差不多就好」,
我們會自動忽略那些模糊的、微小的、不舒服的訊號。
但一旦你拉高自我期待,一切就開始不一樣了。
你開始覺得:「我能不能講得更清楚?」「這次提案能不能更打動人?」
這不是責備自己,而是給自己多一點成長的空間與可能性。
「不是挑毛病,是打開可能。」
每個你沒看見的盲點,可能都藏著你還沒打開的天賦。
🔄 三、期待,是打開覺察的鑰匙
當你開始期待自己可以更好,你的感官會變得敏銳,
你開始聽懂別人的話中有話,看懂回饋背後的真實訊號。
你會開始想問:
- 「為什麼我的報告總是改來改去?」
- 「為什麼我覺得溝通順利,對方卻總沒回應?」
-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主管卻總說我可以更好?」
這些提問,就是改變的起點。
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你開始願意更好。
✨ 四、讓期待變成溫柔的推力
有些人怕拉高期待,怕壓力、怕失望。
但真正有力量的期待,不是嚴厲的自我逼迫,而是溫柔的自我提醒:
「我不是現在不好,我只是還沒看到可以變得更好的地方。」
把自己當成值得投資的對象,
每一次調整、每一次看見,都讓你比昨天多一點力量。
你會發現,很多你以為的極限,其實只是沒被看見的盲點。
✅ 結語|看見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
你能看見多深,就能調整多精準。
所以——
成長從來不是「發現缺點」這麼簡單,
而是願意拉高一點點對自己的期待,
靜下來,看見那些原本視而不見的落差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