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高要求」,可能是一種隱形自虐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案子出了差錯,即便明知團隊中有他人的疏忽,你還是忍不住先責怪自己:「我當初應該再三確認」、「我沒有把話講清楚」、「都是我太鬆懈了」。

身為主管,你覺得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但你是否察覺到,這種不斷自我檢討的模式,其實是一種「溫柔卻鋒利的自我懲罰」?

主管的自責陷阱

Joy是一位高階業務主管,帶領一個10人團隊。有次她們為一個重要客戶準備的簡報出錯,導致提案失敗。

事後她並未指責負責簡報的成員,反而在內部檢討時主動承擔:「是我沒有親自確認細節,我負全責。」

她回到座位後,不斷重播那場會議,責怪自己沒盡責。

連續幾天,她失眠、無法集中、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現在的位置。

我在與她的諮詢對話中問:「如果這是你團隊成員犯錯,你會像現在這樣對他們嗎?」

她沉默了很久,紅著眼眶說:「不會……我會安慰他們、給他們機會,但我不允許自己犯錯。」

為什麼會發生?

這種「對自己毫不寬容」的模式,就是所謂的「自責懲罰」。

表面上,它看似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實際上,卻常源自過往的「羞辱創傷」經驗——來自童年時對於「做錯事就是壞孩子」的內化信念,把他人或團隊的錯誤,過度歸因到自己身上。

當我們習慣了這樣的自責,不只失去了對錯的客觀標準,更讓自我價值一點一滴流失。

自責如何拖垮一個領導者

  1. 模糊責任邊界:讓團隊成員無法清楚界定自身責任,依賴性提高,削弱團隊成長。
  2. 累積情緒壓力:不斷自我批評讓自己難以休息與復原,導致決策失誤與情緒耗竭。
  3. 扭曲自我價值:內心認定「自己永遠不夠好」,陷入倦怠與自我懷疑。

可以怎麼改變?

步驟一|釐清責任邊界:不是每件錯都與你有關

🔸練習問自己三個問題:

  • 這件事的錯誤,是誰的行為導致的?
  • 我能控制的是什麼?我不能控制的是什麼?
  • 我是否過度延伸責任來維持「被需要」的感覺?

🔸主管實用做法:

建立一份「責任地圖」:列出團隊中每個角色的責任範圍,明確標記哪些事是你該承擔的,哪些應該讓夥伴承擔。這會幫你在出錯時,有個心理「防線」,不會第一時間就往自己身上扛。

步驟二|停止無效自責,轉向「有效回饋」

🔸自責的話語往往是:「怎麼會這樣?我太笨了!」「我怎麼這麼沒用?」

🔸轉化方式:

  • 用「事實 + 學習點 + 下一步」替代:「我在流程上漏看了一個關鍵細節,下次我會請夥伴再交叉確認。」

🔸主管實用做法:

與團隊一起建立「事後復盤文化」,引導大家從錯誤中理性歸因、彼此回饋,避免情緒性歸咎。也提醒自己:當你不再批判自己,團隊成員也會學會溫和地面對錯誤。

步驟三|建立情緒出口:允許自己有感覺,但不必讓它主導你

🔸當你發現自己進入自責循環,可以這樣做:

  • 寫下你的情緒與腦中聲音(如:「我覺得自己害了大家」)
  • 接著寫下你會對好朋友說什麼(如:「你已經盡力了,這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

🔸主管實用做法:

設定一個「情緒整理時間」,不論是下班前的10分鐘或週五傍晚的1小時,獨處、寫日誌、或與信任的夥伴談話,讓情緒流動,而不是壓抑在高壓狀態裡爆發。

步驟四|修復自尊:將失誤視為學習,而不是自我否定

🔸心理學研究指出,自尊來自「持續的自我肯定經驗」,不是來自外界一次性的認可。

🔸你可以練習:

  • 每天記錄三件「今天我做得還不錯的事」,哪怕只是「我今天準時出門」、「我說了句誠實的話」。

🔸主管實用做法:

與團隊共同建立「感謝練習」:每週例會前,每人說一件「謝謝自己」或「謝謝他人」的事情。這不僅是文化養成,也是對自己的接納練習。

你不需要靠責備自己,才能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的文化,總是讚賞那些「自我要求高」的人,但這樣的習慣,若過了頭,就會變成一種隱性的自我虐待。

自責,不代表你更有責任感;能與自己和解,才是真正成熟的領導力。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2.0K會員
593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5/18
許多職場高績效者,其實是在用「過度努力」懲罰自己,掩蓋內在的羞恥與不安。這不是上進,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傷害。文章從主管視角解析這類行為的根源,並提供實際引導方式,幫助團隊成員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重拾自我價值。
Thumbnail
2025/05/18
許多職場高績效者,其實是在用「過度努力」懲罰自己,掩蓋內在的羞恥與不安。這不是上進,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傷害。文章從主管視角解析這類行為的根源,並提供實際引導方式,幫助團隊成員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重拾自我價值。
Thumbnail
2025/05/17
在職場中,許多主管表面上負責,實則受「慣性羞恥」驅動,總覺得錯在自己、不敢表露真實情緒。這種源自童年創傷的內化羞恥,讓人壓抑、迎合、無法設下界線。透過辨識情緒來源、練習自我揭露與溝通界線,能逐步修復自我價值,重建真實且健康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2025/05/17
在職場中,許多主管表面上負責,實則受「慣性羞恥」驅動,總覺得錯在自己、不敢表露真實情緒。這種源自童年創傷的內化羞恥,讓人壓抑、迎合、無法設下界線。透過辨識情緒來源、練習自我揭露與溝通界線,能逐步修復自我價值,重建真實且健康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2025/05/16
當員工變得安靜、冷淡、對工作提不起勁,可能不是態度問題,而是進入了「退縮麻木」的創傷防禦模式。他們選擇關閉情緒,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身為主管,與其逼他表現,不如先給他安全感與信任,引導他慢慢恢復與世界的連結。
Thumbnail
2025/05/16
當員工變得安靜、冷淡、對工作提不起勁,可能不是態度問題,而是進入了「退縮麻木」的創傷防禦模式。他們選擇關閉情緒,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身為主管,與其逼他表現,不如先給他安全感與信任,引導他慢慢恢復與世界的連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試著回想最近一次我們覺得不滿的情緒,是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在家庭裡被孩子的言行舉止氣到?在朋友間發生衝突?還是面對生活覺得無力? 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於工作完成度的標準不同,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老闆卻覺得項目成果無法接受⋯⋯
Thumbnail
試著回想最近一次我們覺得不滿的情緒,是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在家庭裡被孩子的言行舉止氣到?在朋友間發生衝突?還是面對生活覺得無力? 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於工作完成度的標準不同,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老闆卻覺得項目成果無法接受⋯⋯
Thumbnail
我經常去看職場的社團,裡面大概有80%的埋怨都是屬於「無法為自己負責」而產生的「推卸責任」手法及話術。
Thumbnail
我經常去看職場的社團,裡面大概有80%的埋怨都是屬於「無法為自己負責」而產生的「推卸責任」手法及話術。
Thumbnail
「當責與負責的差異在於,不單單是對過程負責,更是要對結果負全責」。 本文以客訴當作案例,同一件事每個人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但怎樣的結果取決於你對事情的心態,若能把結果放在心上,處理起來的方式必能更全面,這或許就是升遷的底層邏輯。
Thumbnail
「當責與負責的差異在於,不單單是對過程負責,更是要對結果負全責」。 本文以客訴當作案例,同一件事每個人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但怎樣的結果取決於你對事情的心態,若能把結果放在心上,處理起來的方式必能更全面,這或許就是升遷的底層邏輯。
Thumbnail
文章提醒過度自責的人,應欣賞自己的努力,而非過度責備。即便有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團隊未責怪,反而表示願給時間機會。作者提醒自責和畏縮反可能影響表現。成功非一蹴而就,也許他人正欣賞你的努力。建議下次責備自己前,請先停下來告訴自己:「那只是我想的,不是他們說的。」適當自律無妨,但不要過頭傷害自己。
Thumbnail
文章提醒過度自責的人,應欣賞自己的努力,而非過度責備。即便有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團隊未責怪,反而表示願給時間機會。作者提醒自責和畏縮反可能影響表現。成功非一蹴而就,也許他人正欣賞你的努力。建議下次責備自己前,請先停下來告訴自己:「那只是我想的,不是他們說的。」適當自律無妨,但不要過頭傷害自己。
Thumbnail
不要花太多情緒去討厭或排斥那些高標準的要求,所有在工作上高標準的要求:流程的安排、時間的掌控、作法的變化⋯⋯以及所有所有你可以替這項工作多想到的那些細節,或者花一點點自己的時間去嘗試、去熟悉、去接觸新的事物,吸收新的知識、觀念,都不能單單只是「主管/案主」對你的要求,而是自己對自己的!
Thumbnail
不要花太多情緒去討厭或排斥那些高標準的要求,所有在工作上高標準的要求:流程的安排、時間的掌控、作法的變化⋯⋯以及所有所有你可以替這項工作多想到的那些細節,或者花一點點自己的時間去嘗試、去熟悉、去接觸新的事物,吸收新的知識、觀念,都不能單單只是「主管/案主」對你的要求,而是自己對自己的!
Thumbnail
懂得反省是好事。如果缺乏自我反省的標準,面對所有的批評或者錯誤,全都歸咎自己,這樣將會在職場上迷失自我,面對工作惶惶不安,隨波逐流不知所往。
Thumbnail
懂得反省是好事。如果缺乏自我反省的標準,面對所有的批評或者錯誤,全都歸咎自己,這樣將會在職場上迷失自我,面對工作惶惶不安,隨波逐流不知所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主管和部屬之間的關係,主管常常害怕犯錯,但其實錯誤是成長的機會。文章分享瞭如何勇於承認錯誤、誠實面對自己、提升專業和以身作則。通過這些觀念,主管可以避免強勢驅離團隊,並建立一個正向的工作文化。文章內容豐富,並且涉及工作環境中常見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主管和部屬之間的關係,主管常常害怕犯錯,但其實錯誤是成長的機會。文章分享瞭如何勇於承認錯誤、誠實面對自己、提升專業和以身作則。通過這些觀念,主管可以避免強勢驅離團隊,並建立一個正向的工作文化。文章內容豐富,並且涉及工作環境中常見的問題。
Thumbnail
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會有感覺到壓力的事情,但職場壓力來源卻是因人而異。在面對讓人感到壓力的主管時,我們應該要如何冷靜應對呢?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Thumbnail
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會有感覺到壓力的事情,但職場壓力來源卻是因人而異。在面對讓人感到壓力的主管時,我們應該要如何冷靜應對呢?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