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受邀請,以純互惠、零報酬的方式,上了 BCG 全球資深合夥人徐瑞廷在天下學習開的《BCG問題解決力3:AI導入的高效決策》線上課程,很多觀點深得我心——尤其是:AI不是為了取代誰,而是讓我們用更聰明的方式做決策。
分享上課心得前,先來幾個靈魂拷問吧?
問題一:上這堂課要幹嘛?
這堂課可以:協助企業認識AI(特別是生成式AI與傳統AI的差異),並透過具體應用實例,提升決策效率與組織效能。
問題二:了解 AI 要幹嘛?
這堂課可以:提供 AI導入 / 應用的三大好處:
- 協助企業掌握市場變化與不確定性;
- 強化團隊效率與決策品質;
- 發掘隱藏問題與破除決策盲點。
問題三:我所處的 Function 用得到 AI?應用在哪裡?
這堂課可以:具體回答提供 AI在企業四大場景的應用
1. 銷售場景- 透過AI分析潛在客戶,優化銷售流程。
- 建立智能銷售模型,提升客戶體驗與降低成本。
2. 客服場景
- 導入AI客服助理,提升效率與滿意度。
- 結合人機協作,預測並改善服務品質,創造商業價值。
3. 供應鏈管理
- AI強化數據基礎、流程自動化。
- 快速偵測並解決流程瓶頸,降低風險並掌握供應鏈限制。
4. 人力資源管理
- 應對缺工挑戰,AI能預測人才需求與員工離職風險。
- 精準招募與提前部署留才策略。
在工作這些年,橫跨過傳統產業、跨國公司、能源新創,我經歷過好幾場刀光劍影的數位轉型,而猶以傳統產業常卡在幾個「轉型難題」,最為可惜:
1. 決策靠經驗,不靠數據。
很多決策仍依賴老主管的直覺與歷史做法,結果錯過市場訊號。
2. 資訊孤島,流程斷點。
各部門數據分散、難以整合,導致從銷售到供應鏈都缺乏即時反應能力。
3. 人才與技術斷層。
員工對AI、數據工具陌生,導入容易流於表面、難以落地。
徐瑞廷講義中提到的 AI 實際應用場景,剛好回應這些痛點:
1. 銷售升級:從撒網式推廣,轉向數據驅動精準行銷
以往在傳產公司,我們靠關係、展場、陌生開發搶單。我記得幾個工作場景:
〔場景一〕:我是甲方,在傍晚 6 點多誤入一個跟經銷商的「酒局」,心想這兩、三桌的人怎麼醉成這樣,低聲詢問旁邊的賢拜,他醉醺醺地跟我說:「他們從中午開始喝,喝到現在。」
〔場景二〕:我是乙方,帶客戶到法國巴黎做市場調研、看展,兩度醉到在餐廳廁所狂吐,心裡的 OS 是:「做業務一定得喝成這樣?」
〔場景三〕:我是甲方,乙方帶前同事跑趴,我準備在第三攤落跑,卻被前老闆指著鼻子罵不專業,旁邊的女業務都看不下去,忙著打圓場。
而現在,銷售有機會擺脫傳統的爛醉如泥、「人定升天」,以精準行銷升級。「關係」不能沒有,但請退到 AI 身後。徐瑞廷老師就提到,AI 可以分析潛在客戶行為,預測成交機率,讓業務團隊能從數據中挑出真正「值得花時間的潛力客戶」,幫助業務更聚焦。這不僅是技術導入,更是讓團隊思維從「經驗推銷」進化為「策略經營」的契機。
幾年前,我問過一個超業如何標記客戶,做客戶分群以及記憶,他拿出筆記本。現在,企業則可導入 AI CRM 工具,自動標記高機會客戶,減少業務誤踩無效名單。
2. 客服優化:從人力堆疊,走向人機協作
我在某公司服務時,因為產品複雜度高、前線服務不到位,使得客服電話經常被打爆,高峰時常常應接不暇,容易出現延誤、錯誤與大量客訴。AI客服可以處理80%以上的標準問題,讓人力資源集中在高難度應對。大部分的企業,都已經透過 Chatbot,建立AI對話模組,結合知識庫學習機制,並由人工進行最後關卡確認。有危機意識的客服人員,不會害怕飯碗被取代,而會提升自己成為 Chatbot 的 Mentor,這個段數更高;除此之外,有危機意識的客服人員,更會提升自己的客服以及關懷技巧,因為在 AI 世界中,要派給「真人」處理的,都是最棘手的、最狗急跳牆的、最一翻兩瞪眼的案例。
3. 供應鏈轉型:從人工判斷,走向流程數據化
食品產業供應鏈牽涉品質、溫控、庫存、運送等變因,一旦出錯,損失慘重。AI 能快速分析斷點、預測需求與庫存異常。 可能解法: 導入流程監控與預測模型(如 ML-based Forecasting),及早調整產能與採購策略。
4. 人資升級:從被動招募,轉向主動預測
人才流動成為企業痛點。
在中小公司擔任 B2B 銷售部門主管的朋友,那天在喝咖啡時,跟我分析他們公司的三個「人員問題」:
(1) 管理問題
流動率高、管理混亂:公司員工流動率高,營運管理問題多,導致員工對公司持保留態度。
(2) 教育訓練與工作壓力
教學資源有限:資深業務工作負荷大,教育訓練安排不妥當,導致新人需自行摸索系統和資料庫,培訓過程不順。
流動率影響教學質量:老員工因流動率高而對教學感到心累,導致新人需自行適應環境。
(3) 加班文化與員工壓力
頻繁加班:員工被要求下班後參與線上課程和會議,這些活動持續到晚上 8 至 9 點,並且加班成為企業評估「勤奮」的標準。
徐瑞廷提到 AI 能預測離職傾向、模擬人力缺口。這對我過去經歷高流動率的新創團隊來說,極有感。在人力匱缺的當代,更是重中之重。 友尚集團的曾國棟董事長曾經在演講中說:「找對一個人,可以省 3 年。」人資部門若能利用 AI篩選履歷,可省去用人主管以及朝聘人員大量時間;若能透過 AI 分析內部員工互動、滿意度數據,更能提前啟動留才計畫。
總結而言,數位轉型的關鍵不是你用了多少工具,而是你願不願意用「新的方式解決舊問題」。我更想強調的是:
「AI不是冰冷的技術,而是帶領我們變得更敏捷、準確、有遠見的工具。」
如果你也正在轉型的路上,這是我上完課最有感的一句話:
「AI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能讓我們更快找到問題,並更準確地提出解法。」
最後,天下也提供 Elvis好友優惠400元 - 折扣碼:BCG3-Elvis400,兌換連結:https://cwl2c.pse.is/7lys9d
課程連結:https://hi.cw.com.tw/u/j5gqdZX/
#數位轉型 #AI策略 #問題解決力 #BCG #MasterCheers #職場反思 #跨國經驗 #傳統產業轉型 #學習筆記 #商業思維
(再次附上警語:此篇撰文是以純互惠、零報酬的方式進行,沒有收取任何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