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可辨識受害者效果」?
人們更願意幫助一位具體、可辨識的受害者,而非一群抽象的、無名的受害者。
我們的大腦對具象的故事更有情感連結,而對冷冰冰的數據則較容易麻木。
🧠 心理學背景與經濟實驗
研究顯示: 當人們看到「一個名叫阿明的六歲非洲男孩正在飢餓中求生」時,比起看到「有五百萬人正面臨飢荒」更可能產生同情與捐款行為。
行為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 和 Paul Slovic 指出:
人類的情感反應不是線性增加的,當受害者變多時,我們反而逐漸麻木(又稱「心理麻木效應」)。
🔍 生活中的例子
👶 救助個人故事比統計數據更能感動人:
慈善機構常用個別孩童的照片與姓名來募集善款,而非抽象地說「千萬人需要幫助」。
📺 新聞報導中「悲傷臉孔」比「數據分析」更引起關注:
一場天災若只說死亡人數,人們可能無感;但若聚焦於一個母親失去孩子的故事,就更容易感動觀眾。
📢 社會議題行銷常用具名個案:
倡導動保、反家暴、弱勢關懷時,會選擇一個具體案例呈現,以激發同理與行動。
📉 可辨識受害者效果的兩面性
✅ 優點:
- 更能喚起人們的 情感與行動力。
- 幫助募資、倡議與公共參與。
⚠️ 缺點:
- 容易忽視規模更大、但「無臉無名」的重大問題。
- 有時捐助會不理性地集中於個別案例,而非系統性改善。
✅ 我們可以怎麼做?
- 善用故事引導行動,但不忘背後結構性問題
看見個案時,問自己:「這是否反映了更大規模的問題?」 - 平衡感性與理性
被感動時,試著也關注背後的統計與整體解決方案。 - 用故事引起關注,再導向系統性改變
把個案作為入口,引導群眾進一步了解根本原因與解法。
📌 結語:一張臉,可以改變世界;一千萬張臉,卻可能被忽視
人類是有血有淚的動物,我們對一個人的痛苦特別有反應,這是「同理心」的美好,也是一種偏誤。
善用「可辨識受害者效果」可以啟動善意,
但若能進一步擴展同理,讓我們不只關心一個人,而是整個群體, 那才是同理心與理性結合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