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敵對媒體效果(Hostile Media Effect):為什麼我們覺得媒體都偏心?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 什麼是敵對媒體效果?


敵對媒體效果(Hostile Media Effect)是一種心理偏誤,指的是:


當人們對某個議題有強烈立場時,即使是中立報導,也會被解讀為「偏向對立方」

簡單來說,就是:

👉 不論媒體如何報導,只要和我們立場不同,就會被認為「有偏見」、「黑我方」、「不公平」。


🧠 心理學背景


這個效應最早由心理學家 Vallone、Ross 和 Lepper 在1985年提出。


他們找來立場不同的群體觀看同一段新聞報導,結果發現:

  • 雙方都覺得該報導「偏頗」
  • 而且都認為「對方陣營」會受這則新聞影響更深

這說明:我們會以立場來解讀媒體,而不是客觀內容本身


🔍 生活中常見的敵對媒體效應

  • 📢 政治議題:支持A的覺得媒體挺B;支持B的又覺得媒體偏A
  • 🏀 體育賽事:支持某隊的球迷總覺得解說偏心另一隊
  • 🗞 國際新聞:不同國家觀眾對同一報導解讀南轅北轍
  • 🧠 社群內容:只要說法不合自己意見,就認為「帶風向」

📉 敵對媒體效果的影響

  1. 削弱媒體信任
    讓大眾越來越覺得「媒體不能信」,助長陰謀論與假新聞盛行。
  2. 強化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人們只願相信「說自己想聽的話」的媒體與平台。
  3. 加深社會對立與分裂
    各自立場越來越極端,因為大家都認為「媒體在黑我」。
  4. 忽略事實與理性思辨
    當你覺得媒體「敵意偏頗」,就更難認真思考內容的真實性與邏輯。

如何減緩敵對媒體效應?

🔹 覺察自己的立場濾鏡


先問問自己:這真的是媒體偏頗?還是我先入為主?


🔹 跨立場多角度閱讀


練習看不同觀點的報導,增加對議題的全貌理解。


🔹 關注報導的「事實」與「評論」分界


很多人混淆了新聞本身與立論分析,導致誤解。


🔹 分辨媒體的意圖 vs 個人解讀的情緒


即使媒體偏一點,也不代表整體無參考價值。



📌 結語:當我們帶著敵意看媒體,眼中只會看到敵意


敵對媒體效應提醒我們:


🧠 媒體的偏頗,很多時候不是媒體「真的偏」,而是我們「自己有立場」。

真正有力的理解,不是用情緒回應報導,而是用理性拆解資訊。


不被偏見操縱,從不是「聽自己喜歡的話」,而是敢於面對不同觀點的挑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awn心理
10會員
105內容數
Shawn心理的其他內容
2025/05/20
💡 什麼是後見之明偏誤?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也常被稱為「事後諸葛」、「早知道效應」,是指人們在事件發生後,會高估自己在事前對結果的預測能力。 換句話說,我們很容易在事後產生一種錯覺: 「這不早就知道會這樣了嗎?」 但實際上,當初並沒有這麼明確的預測或
2025/05/20
💡 什麼是後見之明偏誤?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也常被稱為「事後諸葛」、「早知道效應」,是指人們在事件發生後,會高估自己在事前對結果的預測能力。 換句話說,我們很容易在事後產生一種錯覺: 「這不早就知道會這樣了嗎?」 但實際上,當初並沒有這麼明確的預測或
2025/05/17
🎯 難易效果(Desirable Difficulty):為什麼學得越難,反而記得越牢? 💡 什麼是「難易效果」? 難易效果(Desirable Difficulty)是由心理學家 Robert Bjork 提出的學習理論,意思是: 當學習過程帶有「適當的困難度」,會促進更深層的
2025/05/17
🎯 難易效果(Desirable Difficulty):為什麼學得越難,反而記得越牢? 💡 什麼是「難易效果」? 難易效果(Desirable Difficulty)是由心理學家 Robert Bjork 提出的學習理論,意思是: 當學習過程帶有「適當的困難度」,會促進更深層的
2025/05/17
💡 什麼是「頻率錯覺」? 頻率錯覺(Frequency Illusion),又稱 巴德梅因霍夫現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指的是: 當你剛認識一個新概念或事物後,突然覺得它「無所不在」,似乎在生活中頻繁出現。 你並不是突然生活中充滿了那個東西,而是因為
2025/05/17
💡 什麼是「頻率錯覺」? 頻率錯覺(Frequency Illusion),又稱 巴德梅因霍夫現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指的是: 當你剛認識一個新概念或事物後,突然覺得它「無所不在」,似乎在生活中頻繁出現。 你並不是突然生活中充滿了那個東西,而是因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現在新一代的偏激心理學跟從前已經不同 現在的偏激人格特質就是喜歡非典型社交回饋 自由媒體的時代讓很多現實生活不美滿幸福的人,就會想要製造混亂跟看知名人士出糗 不過最終結果還是短期的,但他們也得到短暫的快樂 這跟上回說的貧富差距擴大原因一樣 就舉例昨天才講的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過了35
Thumbnail
現在新一代的偏激心理學跟從前已經不同 現在的偏激人格特質就是喜歡非典型社交回饋 自由媒體的時代讓很多現實生活不美滿幸福的人,就會想要製造混亂跟看知名人士出糗 不過最終結果還是短期的,但他們也得到短暫的快樂 這跟上回說的貧富差距擴大原因一樣 就舉例昨天才講的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過了35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