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澤直樹劇照
你曾經在工作中看過這樣的主管嗎?
平常彬彬有禮、溫和理性,但當下屬出錯、專案延期,他的情緒突然爆炸,會議室氣氛瞬間凝結。
事後他懊悔道歉,但整個團隊卻再也回不到原來的信任氛圍。情緒被壓抑的主管,最終用爆炸傷了團隊
一位科技業產品部門的資深主管Mike曾說過:「我一直認為我很理性,但其實我不敢有情緒。」
他總是給團隊留面子、避開衝突,但當業績目標失敗時,他卻會用反諷、冷言冷語釋放累積已久的情緒壓力。
下屬越來越怕他,最後整個部門流動率極高,他自己也陷入「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跟我好好說話?」的孤立感。
後來才發現,他的家庭背景—從小就知道:「只有爸媽可以發脾氣。」他若有情緒,就會被懲罰。
於是他學會忍,學會用理智包裹憤怒,直到某天情緒像壓縮彈一樣爆發——在職場、在家庭,甚至是在自己最在意的人面前「不能有情緒」是他從小的生存守則。
為什麼「情緒壓抑」的人,反而容易成為失控的主管?
因為那些沒有被允許表達的情緒,從來沒有消失。
它們只是被凍結,悄悄地累積、腐蝕,直到某個壓力點出現,便以「爆炸」或「疏離」的方式出現。
心理學家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曾說過:「一個人能否擁有穩定的自我感,取決於他在成長過程中是否被溫柔地理解和接住。」
當我們從小被教導「男生不可以哭」、「你怎麼那麼情緒化」時,我們學會壓抑、否定、切斷情緒。久而久之,就連我們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
讓情緒有空間,領導力才能真正扎根
身為主管,我們不能只靠「壓住情緒」來領導,而是要學會「照顧情緒」。
你可以這樣做:
- 認識自己的情緒歷史
問問自己:我對發怒、悲傷、脆弱的感受,是什麼時候學會要隱藏的?這個信念,還適用在我現在的人際關係中嗎?
- 與團隊建立「情緒容許圈」
在團隊會議中,試著開場問:「這週大家的感受如何?」不是只談進度,而是讓感受被看見。這會比績效報表更能建立信任。
- 面對情緒,而不是否定它
情緒不是敵人,它是你內在真實狀態的報告。學會辨認情緒,才能避免壓抑後的爆炸。
接住自己,才接得住別人
很多領導者都有這樣的困擾:「我已經努力做得很好了,為什麼大家還是覺得我難以親近?」
也許,不是你不好,而是你還沒學會怎麼好好和自己在一起。
正如榮格所說:「與自己的黑暗和解,是通往成熟與整合的開始。」
不是要你成為一個完美的主管,而是允許自己成為一個有情緒、有傷口、也願意面對自己的大人。
而當你開始這樣做,不只你的人際關係會變得更有連結,你的領導力,也會變得更有力量。
若你覺得這篇文章說中了你心裡的某個角落,也歡迎留言或分享,讓更多壓抑情緒的大人,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