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曾在會議中,對部屬動怒、用高壓姿態逼對方表態?
而這些行為在當下,甚至讓你感到一種控制感與成就感,彷彿「這才叫有效率的管理」。
問題是——這種反應,真的是出於成熟的領導力?還是潛藏著過去未被處理的情緒傷痕?那個「永遠正確」的主管
Jack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門主管,平時工作認真,對績效要求極高。
但是團隊的離職率卻異常高,許多員工坦言:「他真的很強,但跟他開會很有壓力,犯一點錯就會被當眾質問,沒人敢提建議。」
HR深入與Jack訪談後,發現他的童年曾經歷嚴厲的父親,「我爸就是這樣教我,一錯就打,但我真的變強了啊。」他說。
Jack的故事揭示了一個重要訊號:許多領導人將「高壓式管理」視為責任感的展現,實則是在重演童年的恐懼模式,只是角色轉換了。
控制慾的背後,是「我不想再被羞辱」
童年遭遇體罰或情緒勒索的孩子,長大後若未處理創傷,常會走向兩個極端:
- 逃避衝突,成為過度討好型領導;
- 反過來成為權威式的壓迫者,用控制感取代過去的無力感。
看似「為你好」的管理方式,可能只是「我只能靠恐懼才能讓人改變」的信念。
從「權威」轉向「理解與界線」
- 練習看見背後的情緒,而不是只看行為
當員工表現不如預期時,先暫停,用「我看到你這樣的反應,有沒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開場,取代「你怎麼會這樣?」
- 為管理者提供情緒教練與心理支持
很多管理者不是不想溝通,是從來沒被教導如何安全表達情緒。公司可以設計「管理者情緒領導工作坊」,為領導者「先補內在安全感」。
- 設立不容妥協的身心安全界線
制定明確的管理守則:不得拍桌、不得辱罵。這不只是保護員工,更是提醒主管——權威不是來自恐懼,而是信任。
「真正的力量,是你明明可以用權威壓制對方,卻選擇以理解建立影響力。」——Brené Brown,《脆弱的力量》作者
你如何對待下屬,就是他們未來管理風格的樣子
身為主管,你的每一次語氣、每一個眼神,塑造的都不只是團隊文化,更是一次一次的人性選擇。
我們都渴望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但真正的影響力,從不是透過恐懼建立的控制,而是透過理解與連結累積的信任。
試想:十年後,員工想起你時,是那個「讓我成長的導師」,還是「那個讓我做惡夢的上司」?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