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聽了一場鄧惠文老師的演講,主題是「看懂自己,讀懂別人」的職場溝通術。她提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念:每個人的溝通方式都不一樣,關鍵不是改變對方,而是懂得如何與不同人格的人合作,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在職場中的觀察與經驗。

單一性格團隊的危機,不是表面上的和諧
曾經,我認識一位朋友,他創立公司時,特別喜歡招募跟自己性格類似的人。他認為這樣溝通起來最省事、做事最快。結果一開始確實很有效率,但沒多久,公司就陷入了困境。因為所有人都只懂得點頭說「沒問題」,沒人敢提出不同意見,創意也無法突破,遇到問題時,大家都互相看對方,最終錯過了解決的最佳時機。不同個性,是企業運轉的動力組件
後來我才明白,其實大企業就像一台機器,不可能每個零件都是齒輪,有時也需要煞車、潤滑油或避震器。外向的人擅長表達,適合衝鋒陷陣;內向的人細膩觀察,能發現許多被忽略的細節。感性的人能快速感知客戶需求,理性的人則能冷靜分析並穩定執行。這些不同人格的同事互相搭配,反而更容易創造出完整的解決方案。
溝通風格不同,不代表價值不同
我們經常誤以為會大聲表達的人比較有貢獻,但其實那些安靜默默做事的同事,貢獻一點也不少。我曾經有個團隊成員,平時話很少,但每次都會私下給我一些關鍵提醒,幫團隊避免了許多問題。這讓我意識到,作為領導者,應該給予團隊更多安全感,鼓勵不同表達方式,讓每個人的價值都能被看見。
企業文化,決定差異能不能被善用
當然,光靠領導者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公司的文化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公司只獎勵那些敢於表達意見或積極主動的人,那麼安靜、謹慎的員工很容易被忽略甚至排擠。真正優秀的企業文化,應該是包容各種不同的性格,讓每個人都能安心地做自己,並從這些差異中找到最大的價值。
身為領導者,要有讓人發光的視角
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我逐漸明白,重點不是要讓所有人變得一模一樣,而是要懂得去欣賞每個人的不同。優秀的團隊並不是每個人都完美,而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與重視。
最後,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嘗試去讀懂別人的想法與需求。畢竟,真正好的團隊,不只懂得合作,更懂得彼此理解,讓每一種個性都能發揮出最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