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制度無法承接人性:從《John Q》與《忘了我記得》談組織中的道德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 : 張容榕 |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raw-image

「他/她這麼做,錯了嗎?」

這是這學期組織行為學課程的期末報告題目。帶著學生從《John Q》這部電影出發,我們深入討論了組織制度與道德判斷的權衡,也延伸觸及影集《忘了我記得》與現實社會中的真實案例,反思在制度運作的現場,那些被忽略的情緒、掙扎與選擇。

電影《John Q》中,一位父親因無法負擔兒子的心臟移植手術,在走投無路之下劫持了整間急診室。而在近期的影集《忘了我記得》中,一位女兒則在照顧失智父親的漫長過程中,逐漸耗盡自我。

兩部作品看似一動一靜、一激烈一平靜,卻都直指同一核心問題:當制度無法承接人的情感與倫理需要時,個體該怎麼辦?這不只是社會問題,更是組織行為學中最難解的張力之一:道德判斷與制度規範衝突的兩難。

一、當制度變成牆——理性化與「例外」的消失

在《John Q》中,John 的兒子病情危急,卻因保險制度的僵化而無法獲得治療。醫院的回應是:「我們也很遺憾,但這是保險不給付的範圍。」

這就是 Max Weber 所謂的官僚體系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of bureaucracy):一切依據程序、分類、標準執行。這看似公平,實則抹去了「例外」與「特殊處境」的存在。制度講究一致性,但人的情感與處境卻無法標準化。

在《忘了我記得》中也是類似情況。主角雖然盡心盡力照顧父親,卻在整個長照制度與社會結構中找不到喘息的空間。她不是沒有資源,而是制度無法理解「關係性勞動」的情緒成本與倫理壓力。

二、極端行為的道德根源——照顧者的沉默崩潰

在真實社會新聞中,我們也常見令人痛心的案例:照顧者因長期承擔精神壓力與身心耗損,最終走上傷害甚至殺害被照顧者的悲劇。這些行為表面上是犯罪,但從組織與倫理的角度來看,更像是制度缺口長期積壓下的道德崩潰。

這種現象與《忘了我記得》中的情境如出一轍。主角愛著父親,卻在日復一日的照顧中逐漸失去自我。她的疲憊不是來自不愛,而是來自「無止盡的責任」與「社會無聲的期待」。這就是典型的道德困境(Moral Dilemma)與道德壓力(Moral Distress)。

當制度無法承接情緒,當社會只期待照顧者「堅強、忍耐、無私」,那些無法說出口的疲憊,就可能轉化為毀滅性的行動。

三、角色撕裂與非常規行動:人的選擇與制度邊界

組織中角色分明,但在極端處境中,這些角色會撕裂。

《John Q》中,醫生站在制度與人性之間。他知道孩子需要手術,也知道如果破壞制度,後果難以收拾。他的猶豫正是「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的展現:當專業倫理與組織規範衝突時,個人要怎麼辦?

而 John 本人雖然行動非法,但展現出一種極端處境下的「非常規領導」(非正式影響力來源),他以情感訴求與強烈信念凝聚人質、獲得共鳴。這可以用轉型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概念理解——當制度失效,個人以道德願景帶來行動。

《忘了我記得》的主角雖未使用暴力,但她在心理上的逃避、解離,甚至失去自我認同,其實也是一種「靜默的抗拒」。她沒有發出抗議,卻也不再完全順從。這種消極抵抗,也是長期角色壓力與道德倦怠的表徵。

結語:

《John Q》讓人心碎,《忘了我記得》令人落淚,兩者看似不同,卻都提醒我們:再完善的制度,如果無法回應人的處境與情感,就只是一套運轉精密但無情的機器。

從組織行為角度來看,這不只是醫療或長照體系的問題,而是所有大型官僚體系都可能面臨的盲點——當規則成為遮蔽人性的工具,誰來為「合理之外的需要」負責?

John Q 與無數無名的照顧者,不只是個體的絕望,更是一場對「制度與人」關係的深刻提醒:制度如果不能留出空間讓人被聽見、被理解,那它終將被衝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遇
0會員
12內容數
書寫所見,建構所思,交會於文字的相遇之境。我們以生活為引,知識為骨,思辨為光。在日常遇見理論,用文字探鑑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經驗中,往往可以從情緒的流露來觀察當事人,內外在是否「一致性」?   曾經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諮商者帶著笑敘述有精神障礙的女兒被性侵,法官認為二情相悅而判敗訴,媽媽詢問三審是否勝訴而拿到賠償?另外自己被欠800萬的貨款導致週轉問題,詢問何時可以拿到錢?  我抬頭看著對方想著如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經驗中,往往可以從情緒的流露來觀察當事人,內外在是否「一致性」?   曾經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諮商者帶著笑敘述有精神障礙的女兒被性侵,法官認為二情相悅而判敗訴,媽媽詢問三審是否勝訴而拿到賠償?另外自己被欠800萬的貨款導致週轉問題,詢問何時可以拿到錢?  我抬頭看著對方想著如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令人沮喪的情況時,有時候「算了」不僅僅是對自己說的話,更是在學會放下和釋懷,接受失望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平靜。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令人沮喪的情況時,有時候「算了」不僅僅是對自己說的話,更是在學會放下和釋懷,接受失望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平靜。
Thumbnail
人要能好好存活,有時需要「既純真又世故」,既能保護自己不被複雜擊倒,也能支持自己保有單純的信念。
Thumbnail
人要能好好存活,有時需要「既純真又世故」,既能保護自己不被複雜擊倒,也能支持自己保有單純的信念。
Thumbnail
也許每個人在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時都經歷過這樣的墜落——信仰的崩塌、觀念的顛覆、印象的翻轉、情感的背叛等,隨著Daniel對家庭的認知與法庭上被揭穿的事情之間的知識落差加劇,摔死的已不再只是父親的肉身,更是他對父親的認識、對母親的信任、對家庭的記憶,墜落地愈多,衝擊就愈加痛苦沉重。
Thumbnail
也許每個人在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時都經歷過這樣的墜落——信仰的崩塌、觀念的顛覆、印象的翻轉、情感的背叛等,隨著Daniel對家庭的認知與法庭上被揭穿的事情之間的知識落差加劇,摔死的已不再只是父親的肉身,更是他對父親的認識、對母親的信任、對家庭的記憶,墜落地愈多,衝擊就愈加痛苦沉重。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