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一個教育被神聖化的社會。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尊師重道、要有出息、要好好唸書,彷彿那是一條通往自由與尊嚴的路。但長大以後才明白,那條路其實鋪滿了命令、羞辱與沉默。
有時候我會想,東亞的教育為什麼總是這麼不近人情?它像極了一種家庭權力的延伸:父母說的就是對的,老師說的不能質疑,制度說你不夠好,就沒有人願意聽你怎麼說。
這樣的結構不是偶然。它是千年父權家族體制在學校的再製,是儒家倫理經過扭曲之後的殘留,是一種「孩子不是人,而是資產延伸物」的冷酷邏輯。在這樣的語境裡,教育不再是讓人成為自己,而是讓人變成一種方便管理的模具。我們被告知「學習是為了你好」,這句話表面上溫柔,實則是將所有抗拒都定義為錯誤。因為你是小孩,所以你不能有想法;因為你是學生,所以你不可以說不;因為你是家族的一員,你的快樂與痛苦都得讓位給「榮耀」與「體面」。
但這真的是教育嗎?還是它只是另一種文明外皮包裹下的服從練習?
我不斷回想那些課堂上被逼著背誦的古文,那些無法提問的歷史課,那些被語文老師嗆聲「少在那邊自作聰明」的時刻。我並不是不想學習,我只是想知道,為什麼學習不能有自由?為什麼我提出的問題不是被接住,而是被打斷?為什麼我想思考,就被說成「叛逆」或「太情緒化」?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整個世代的困惑與無聲的控訴。
在東亞,我們被訓練成「會寫標準答案」的人,而不是「會思考」的人。我們學到的不是如何與他人對話,而是如何用標準語言生存。學習變成一場表演,而不是一段追尋。
最諷刺的是,這套體制還會對你說:「教育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但它從不告訴你,什麼叫「好」是誰定義的?當你開始懷疑這些定義的時候,他們就會說你「想太多」、「不成熟」、「不懂社會現實」。
但我已經不再相信那種「為你好」的語言了。因為「為你好」如果不能讓我感受到被理解,那它就是「為我服從」的包裝詞。
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充滿探索與錯誤的過程。它不應該是行軍,而是漫步;不應該是測驗,而是對話;不應該是標準答案的填空遊戲,而是千萬種可能的人生開端。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而是說「你怎麼想?」不再對學生說「這才是正確答案」,而是說「你有不同的看法嗎?」我希望學校不再像軍營,家庭不再像朝廷,教育不再像宗教,社會不再用學歷決定人的價值。
我不是在反對教育,我是在呼喚一種更溫柔、更自由、更誠實的教育。那種教育允許你說「我覺得」,允許你說「我不同意」,也允許你走錯路後再站起來。
因為教育不是一場考驗你能不能變成別人的期望的訓練,它應該是幫你找到自己的旅程的起點。
如果這樣的教育還太遙遠,那我們至少可以從一個問題開始:
「你,今天學的東西,離你自己有多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