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八講・清初史學之建設》裡說:

內中如歐陽永叔之《五代史記》,朱晦庵之《通鑑綱目》等,號稱為有主義的著作,又專講什麽「春秋筆法」,從一兩個字眼上頭搬演花樣。又如蘇老泉、東坡父子、呂東萊、張天如等輩,專作油腔滑調的批評、供射策剿說之用,宋明以來大部份人——除司馬溫公、劉原父、鄭漁仲諸人外——所謂史學大率如此。
梁啟超被稱為歷史學家,他卻非常鄙視中國傳統史學。鄙視是一回事,他的觀察也不致於太沒道理。
其實中國傳統史學跟現代所謂的歷史學的理念和研究方法都不同。中國傳統史學重價值判判、重褒貶,也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這是源於孔子作《春秋》,因為有涉及當時貴族及其祖先的劣跡,故此常常依靠一個用字的區別隱藏褒貶。孔子的用意是讓亂臣賊子知道除了有當世的價值判斷外,還要受歷史的批判。中國傳統史學重批判,是由此而來。現代史學重真相,並不具備太濃厚的批判功能,它與中國傳統史學相較之下,其實本來沒有對錯。然而上文梁啟超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傳統史學只是玩文字遊戲,沒有花工夫在追尋真相之上,結果就是「專作油腔滑調的批評」。
為什麼追求褒貶和追求真相無法並存呢?因為現實上沒有完全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假如真正追尋到的真相是大魔頭得善終,大善人不得好死,那麼就更難進行批判了。
以上我只是講出了原則,有些大學教授找一堆例子就能開一學期的課了,真有趣。
20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