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冷的影響
消暑的關鍵在於「適當的溫度」與食物屬性,吃冰、喝冰水,冰冷能帶來短暫的涼感,但無法有效降低體內的火氣和熱氣,反而可能刺激腸胃,引發不適,甚至讓身體感覺更燥熱。
冰冷食物會阻礙胃酵素的作用,主要原因在於胃部溫度的改變。胃的正常溫度約為36度,當冰冷食物進入胃內,會使胃部溫度下降,導致食物消化效率下降。
消暑可以選擇性質涼爽或比較寒涼的食物,如:綠豆、冬瓜、苦瓜、薏仁、西瓜、椰子水,這些食物能幫助清熱解毒、利尿排濕,「從體內達到真正的降溫效果」。透過攝取涼性食物和飲用適溫水,保持身體水分,達到內外兼顧的降溫效果,剛剛好的溫度讓身體感覺舒適、不刺激腸胃。有效補水的溫度,約在20~30度最適合消暑。
食物過熱的負擔
胃最喜歡的食物溫度在35度到40度之間,這個溫度接近人體體溫,既不會刺激胃黏膜,也有利於消化酵素活性和胃黏膜修復。
胃黏膜和食道黏膜最高能承受約50度到60度的溫度,超過這個溫度可能引起黏膜燙傷,喝熱湯時,溫度控制在35度到45度,既能暖胃又不會燙傷黏膜。入口前可以稍微吹涼,避免直接喝過燙的湯。
食物溫度超過50度以上,容易造成口腔、食道及胃黏膜損傷,誘發炎症甚至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