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耐煩背後的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耐煩」是一種情緒狀態

表面上看起來是對他人說話或處事方式感到不滿,但其實它反映的是對自己感到生氣或失望,覺得自己無法承受更多資訊和壓力。這種情緒往往源自內心對「必須」、「應該」規則的期待,當現實不符合這些期待時,就容易產生煩躁和憤怒。

當人們嘗試想做一件事情,例如:到冰箱拿東西吃、到車上拿東西,旁人好意、好心提醒。記得關冰箱、關車門等等,間接引發行動者的不耐煩。

為什麼好意提醒會引發不耐煩?這種感覺會讓行動者產生被質疑、控制,當旁人提醒記得做好某件事情時,可能會讓人覺得自己被監視、不被信任,尤其是當這件事情本來就應該做好的時候,(關車門、關冰箱)提醒反而像是在質疑能力或責任感。

人們在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被提醒可能會覺得被打斷當下興致,(或許只想在冰箱拿好吃的東西),以及打亂思緒(心裡會產生這件事情是不被允許的),導致情緒上的不悅。如果提醒語氣生硬、重複頻繁、帶有命令口吻,容易讓人感覺壓力大,激發反感和不耐煩。

當人們提醒頻率過高,同一件事情被多次提醒,會讓人覺得被嘮叨,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童年時期(2-4歲)會透過「不」來表達自己對限制的不滿,因為我們學會用這個詞來表達感受,當父母、旁人說「不可以」越多,我們模仿學會反抗的機率就越高。這並不代表我們真的要反抗,而是嘗試用語言來表達「我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照顧者、旁人過度使用「否定語言」,我們學會「反抗」的機率就會明顯提高,因為我們會認為這是表達自我的方式。

2-4歲是我們正處於「自主性 vs.羞愧懷疑」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會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不」這個詞,就是我們表達自主意識的第一步。

我們學說話、學行為,很多都是透過模仿大人。當父母、照顧者、旁人經常說「不可以」、「不要這樣」、「不能」、「不對」、「不行」,我們自然會把「不」這個詞學起來,並用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這是一種語言和行為的學習過程。

因此,當人們感受到「不」的行為被限制、被管控時,產生不耐煩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反映了對自主和自由的渴望。有效的溝通方式是用正向、開放的語言替代命令語氣,並給予適當的選擇空間,能減少這種不耐煩情緒。

逆反心理往往在批評和命令語氣中更容易被觸發,尤其是當這些語氣帶有強制性、缺乏尊重和理解時。減少逆反心理的關鍵在於改變溝通方式,避免強硬命令,採用尊重、解釋和引導語氣,以降低對方抵觸的情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原來如此~
Ean連苡安-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心裡住著小男孩 是der~
avatar-img
我是不賣產品只賣故事的安
79會員
174內容數
❤️
2025/06/30
別壓抑負面情緒,哭泣是釋放壓力、平衡身心健康的關鍵。透過創造正面經驗、強化快樂記憶,重塑大腦記憶模式,減緩負面情緒影響,走出恐懼,迎接幸福未來。
Thumbnail
2025/06/30
別壓抑負面情緒,哭泣是釋放壓力、平衡身心健康的關鍵。透過創造正面經驗、強化快樂記憶,重塑大腦記憶模式,減緩負面情緒影響,走出恐懼,迎接幸福未來。
Thumbnail
2025/06/26
提升睡眠品質的關鍵在於營造舒適、安靜且安全的睡眠環境。本文針對光線、噪音、溫度及心理安全感等四大面向,提供改善睡眠的實用建議,並探討地磁場對睡眠的潛在影響。
Thumbnail
2025/06/26
提升睡眠品質的關鍵在於營造舒適、安靜且安全的睡眠環境。本文針對光線、噪音、溫度及心理安全感等四大面向,提供改善睡眠的實用建議,並探討地磁場對睡眠的潛在影響。
Thumbnail
2025/06/24
這篇文章提供一系列數字心理測驗,透過選擇第一眼最有感覺的數字,分析你的內在性格、渴望、當下心理狀態及未來工作建議,內容涵蓋四位數及三位數組合的解讀。
Thumbnail
2025/06/24
這篇文章提供一系列數字心理測驗,透過選擇第一眼最有感覺的數字,分析你的內在性格、渴望、當下心理狀態及未來工作建議,內容涵蓋四位數及三位數組合的解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身邊不乏經常抱怨的人,他們不斷抱怨只是想得到附和,對於別人提出的建議一律以各種合理或荒謬的理由否定。他們根本不想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直接跟問題來源溝通就好,何必跟完全無關的第三四五六者反覆訴說? 要是認為情人不夠體貼,直接告訴對方該怎麼做吧,每個人對體貼的定義也不同,他以為在你鬧情緒時讓你獨處是一種
Thumbnail
身邊不乏經常抱怨的人,他們不斷抱怨只是想得到附和,對於別人提出的建議一律以各種合理或荒謬的理由否定。他們根本不想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直接跟問題來源溝通就好,何必跟完全無關的第三四五六者反覆訴說? 要是認為情人不夠體貼,直接告訴對方該怎麼做吧,每個人對體貼的定義也不同,他以為在你鬧情緒時讓你獨處是一種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你在什麼時候感到憤怒? 被誤解卻無能為力解釋的時候?被他人不尊重的時候?他人無法達到你的期待的時候?當他人以理所當然的情緒與義務為由,對你情緒勒索的時候?
Thumbnail
你在什麼時候感到憤怒? 被誤解卻無能為力解釋的時候?被他人不尊重的時候?他人無法達到你的期待的時候?當他人以理所當然的情緒與義務為由,對你情緒勒索的時候?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回應親友反覆的負面情緒需要耐心、理解和同情,讓他們感覺到你在聽他們的話,不要試圖解決他們的問題,並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這樣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也有助於維持良好的關係。
Thumbnail
回應親友反覆的負面情緒需要耐心、理解和同情,讓他們感覺到你在聽他們的話,不要試圖解決他們的問題,並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這樣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也有助於維持良好的關係。
Thumbnail
如果你深陷在抱怨的負面消耗中⋯ 你可以了解:抱怨常是社會環境適應不良的反應。可能因為過度理想化他人,可能過度期待完美的自己,又或是社會環境不在掌控中,卻又缺乏調節與適應性,而產生內外衝撞後的挫折感導致。
Thumbnail
如果你深陷在抱怨的負面消耗中⋯ 你可以了解:抱怨常是社會環境適應不良的反應。可能因為過度理想化他人,可能過度期待完美的自己,又或是社會環境不在掌控中,卻又缺乏調節與適應性,而產生內外衝撞後的挫折感導致。
Thumbnail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很難相處的人。 我以前很暴躁,急躁、沒有耐心,情緒起伏極大,但是對親近的人又相當沒有安全感,總是怕別人離開我,因此對很喜歡的人(無論是朋友還是情人)都會忍不住以一種討好的態度相處,然後卻又時常進入憤怒的情緒中。
Thumbnail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很難相處的人。 我以前很暴躁,急躁、沒有耐心,情緒起伏極大,但是對親近的人又相當沒有安全感,總是怕別人離開我,因此對很喜歡的人(無論是朋友還是情人)都會忍不住以一種討好的態度相處,然後卻又時常進入憤怒的情緒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