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耐煩」是一種情緒狀態
表面上看起來是對他人說話或處事方式感到不滿,但其實它反映的是對自己感到生氣或失望,覺得自己無法承受更多資訊和壓力。這種情緒往往源自內心對「必須」、「應該」規則的期待,當現實不符合這些期待時,就容易產生煩躁和憤怒。
當人們嘗試想做一件事情,例如:到冰箱拿東西吃、到車上拿東西,旁人好意、好心提醒。記得關冰箱、關車門等等,間接引發行動者的不耐煩。
為什麼好意提醒會引發不耐煩?這種感覺會讓行動者產生被質疑、控制,當旁人提醒記得做好某件事情時,可能會讓人覺得自己被監視、不被信任,尤其是當這件事情本來就應該做好的時候,(關車門、關冰箱)提醒反而像是在質疑能力或責任感。人們在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被提醒可能會覺得被打斷當下興致,(或許只想在冰箱拿好吃的東西),以及打亂思緒(心裡會產生這件事情是不被允許的),導致情緒上的不悅。如果提醒語氣生硬、重複頻繁、帶有命令口吻,容易讓人感覺壓力大,激發反感和不耐煩。
當人們提醒頻率過高,同一件事情被多次提醒,會讓人覺得被嘮叨,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童年時期(2-4歲)會透過「不」來表達自己對限制的不滿,因為我們學會用這個詞來表達感受,當父母、旁人說「不可以」越多,我們模仿學會反抗的機率就越高。這並不代表我們真的要反抗,而是嘗試用語言來表達「我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照顧者、旁人過度使用「否定語言」,我們學會「反抗」的機率就會明顯提高,因為我們會認為這是表達自我的方式。
2-4歲是我們正處於「自主性 vs.羞愧懷疑」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會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不」這個詞,就是我們表達自主意識的第一步。
我們學說話、學行為,很多都是透過模仿大人。當父母、照顧者、旁人經常說「不可以」、「不要這樣」、「不能」、「不對」、「不行」,我們自然會把「不」這個詞學起來,並用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這是一種語言和行為的學習過程。
因此,當人們感受到「不」的行為被限制、被管控時,產生不耐煩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反映了對自主和自由的渴望。有效的溝通方式是用正向、開放的語言替代命令語氣,並給予適當的選擇空間,能減少這種不耐煩情緒。
逆反心理往往在批評和命令語氣中更容易被觸發,尤其是當這些語氣帶有強制性、缺乏尊重和理解時。減少逆反心理的關鍵在於改變溝通方式,避免強硬命令,採用尊重、解釋和引導語氣,以降低對方抵觸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