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它未必可以解決全部,但陳志金醫師所寫的《ICU重症醫療現場》裡,描繪了許多憑藉換位思考,讓事件和平落幕的經驗。▋ 家屬很奧?也許是太擔心
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反覆呈現出:
先換位思考,理解為什麼患者、家屬、醫護人員,會有這些情緒、顧慮和行為?
然後,再針對原因解決。

目前系列共有三集,這是第一集封面
例如,名字相當引人注目的「天邊孝子症候群(Daughter from California syndrome)」,是指:
遠方的兒女在患者入院時才突然出現,並不斷指責、質疑醫護人員,態度不佳。
其實,不是所有「天邊孝子」,都心懷惡意、蓄意妨礙救治。
這些行為,是出於孝子後悔平時疏於照顧的自責和無力,情緒一時難以宣洩,而轉嫁給他人。
透過質問,他們想表現出自己「還是很關心家人」,以彌補過去的疏離。
所以,如果想安撫他們,可以從肯定平常的作為開始。
像是說:「還好你有及時發現、送醫,爸爸/媽媽才能得到及時的救助!」
如此一來,能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不是真的「不孝」;當情緒穩定下來,才能聽進說明、相信醫護人員正在盡最大努力。
▋ 同理心能幹嘛?它其實很重要
遭遇情緒時,人很容易開啟防禦模式,把彼此當成攻擊對象;但這會惡化問題。
實際上,雙方都非常關心、在乎患者,卻往往因理解不同而衝突。
而先經過同理再回應,就有機會軟化態度、共同討論對當事人最好的解決方案,避免造成更多傷害。
同理心的力量,不在漂亮的詞彙本身,而在於——看見對方真正的恐懼和無助。
而關於人性尊嚴和人生的「四道關卡」(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等概念,在我準備進入醫學系前,就有聽過;
為了應考,也背到滾瓜爛熟——只要信手拈來一句話,就能瞬間令人產生「你好專業」的錯覺。
但,當它們被第一線醫師說出口,仍然是不同感覺。
原來,不是所有人都「奧客」,只是太過擔心、慌張,結果反而幫倒忙。
原來,「同理心」可以不只是道德口號,還真的有人在實踐!
▋ 為什麼應該把人「當人看」?
「每個人都應該被尊重」,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很難。
在醫院裡,當家屬怒氣沖沖、頤指氣使,而患者還在苦等醫師救助,壓力山大時,即使醫護人員想保持冷靜、同理,也很容易身心俱疲。在生死交關的ICU尤是。
而陳醫師的文章中,卻處處能看到這種「看見對方」的關懷 ——
不讓 VIP 插隊,是為他本人的安全和醫療品質著想;
患者命危時不只施行最後搶救,也要準備好接住隨噩耗而來的家屬情緒。
把人「當人看」,是我和許多人一直在學的課題。
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忘記:別人就像自己一樣,是個有脆弱、會不由自主築起防禦的人,也有他們困惑、擔憂、無法割捨的事物。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能理解他們,矛盾就有機會自然而然解決。
「同理心」不是萬靈丹,但在攸關生死的場域,它確實有效。
這就是,熱血暖醫陳志金醫師教會我的事。
▎ 延伸閱讀
其他格友的心得:
▎ 關於「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
RS/隨機人類 是個興趣廣泛、好奇且樂於探索和思考的人,文章主題涵蓋自然、科技、個人成長等,逢週五更新。期待有緣與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