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錯不在誰,而在執取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誤解與委屈,比如被誤會的話、搞不清楚的立場,甚至無端受到責備。多數時候,我們會覺得「我沒錯,為什麼要被對待這樣?」但就如《捨得自己》所說,真正讓我們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那個念頭的執著」。
這篇文章想透過一個簡單的故事,來了解什麼叫「無我度生」,以及如何把修行融入日常生活裡。
🍂誤會的那一刻:情緒如火
在《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一書中有一則故事:國中時的吳若權,某天站在烈日下參加升旗,汗水流進眼睛,讓他忍不住皺眉揉眼。沒想到被訓導主任誤認為做鬼臉,當場被叫上台責罵與體罰。他心中極度委屈,想著:「我明明什麼都沒做錯,為什麼要被逞罰?」
🔥燃起的「我執」:錯的不是我!
面對誤會,我們常自動跳入「我才是對的」的框架。正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人最大的錯誤,就是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我們的情緒往往來自執著於自己的立場、念頭與期待。
🟣本圖由StockCake AI 生成🟣
💧轉念的瞬間:從「我」出發,看到「他」
多年後,他重新回想這段往事,站在主任的角度想像:「也許他心情不好,也許他對學生有責任心,才會誤解我的表情。」這一念之間,他放下了委屈,得到了釋懷,也明白了什麼是「無我度生」。

🟣本圖由 copilot AI生成🟣
🌈修行不是對錯,而是選擇理解
書中強調:「不要相信念頭,它不是真的。」我們的煩惱,往往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源自對事情的「主觀詮釋」。當我們不再抓住「我一定對」、「你怎麼可以」的想法,情緒就有鬆動的可能。
🕊️金剛經的日常練習:在每一個煩惱時刻
書中提到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我度生、無相布施、無住生活、無得而修,不是遠離塵世才需要的修行,而是就在我們面對誤會、委屈、選擇釋懷的每一刻中實踐。
🍁放下不是放棄,是重新擁有自己
當我們願意從自己的視角中走出來,看看別人的立場,許多原本以為「不能接受」的事,就會出現理解的空間。那不是退讓,而是一種智慧——明白每一段相遇,都在教我們放下「非得怎樣不可」的執念。
正如書中所說的:「捨去,才會得自己。」學會釋懷,才是真正的自由。祝福您我在人生的每個渡口,遇見的都不只是誤解,而是轉念的契機,與更加寬廣的自己。

🪞記憶小幫手🪞
修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沒錯,而是願意理解他人。
🟣本圖由AI小幫手生成🟣
- 《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
- 推薦視頻,延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