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母親就醫的過程中,自己在壓力下不知不覺買了許多垃圾食物,一邊追劇一邊吃下大量高熱量零嘴。原本只是想透過小確幸紓解情緒,沒想到追劇與零食竟悄悄成為我生活中兩大不健康惡習的根源。
✅啟發一:我們為何沉迷惡習?
在搭乘公車或捷運時,我常觀察到許多乘客沉浸於手機內容——電玩、短影音、網漫、劇集、電商平台、網路小說等,幾乎都屬於不費腦的資訊消費。通勤者的慣性行為讓我意識到,自己近日追劇配零食的行為,就是為了暫時逃避照顧母親醫療就醫的陪診焦慮、及想適時舒壓放鬆照顧者心理壓力。
作者《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在書中提倡:自我覺察是打斷惡習的第一步。這讓我在想吃零食或打開影集時,我會蓄意練習正念式先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有壓力或感到很焦慮?」「我現在追劇或吃零食能解決我眼前的問題嗎?」「還是我其實更需要去健身房慢跑六公里或十次深呼吸讓自己腦袋恢復清醒?」
✅啟發二:如何以新習慣取代舊癮?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書中這句話「你注意過自己和食物之間的關係嗎?」提醒我:許多現代人沉癮行為背後,其實來自於心理壓力。
娛樂本該適度,幫助我們恢復身心彈性。然而,一旦發現自己難以控制沉癮於某娛樂時,就該思考如何用更健康的方式填補內心空虛或焦慮。
例如,我會在追劇前,檢查是否已完成所有工作?讓追劇變成「犒賞」而非「逃避」。也會在家族聚會時,把熱播劇情拿出來和家人討論其中的合理性與情感共鳴,讓原本個人娛樂轉化為家人間的交流契機。
至於零食,我開始刻意「分享」:每次買零食時預留一部分給家人,一邊閒聊、一邊分享,既降低個人攝取量,也化解自己內心吃零食的罪惡感,還促進家庭情感連結。
✅啟發三:正念如何幫助我們斷開習慣迴路?
身為神經科學家與精神科醫師的作者指出,暴飲暴食並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大腦習慣迴路被壓力、焦慮、無聊等情緒觸發所驅動。他鼓勵我們觀察自己的「習慣迴路」——找出觸發點、慣性行為與短期獎賞之間的關係。
他特別強調,與其自責批判,不如練習以「正念」察覺當下情緒與衝動。這不只是停止惡習,而是用更清晰的思維去選擇下一步。
現在,當我察覺到壓力或想逃避現實的情緒,我會轉移注意力去計畫下一次歐洲旅遊的預算與行程安排。這樣的替代行為,讓我不僅遠離零食,也減少無聊時追劇的衝動,還讓我感受到目標感與期待的力量。
🛑總結:自我覺察,是你找回生活主導權的起點
你是否也在無意識中養成了某些「情緒型惡習」?是否曾想擺脫那些讓你感到罪惡卻又一再重複的行為?《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或許能成為你生活轉變的起點。
這本書提醒我,真正的改變來自「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並學會在習慣出現時,不責怪自己,而是多問一句:「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我們用「正念」取代無意識的反應,就有可能一步步建立起讓自己更快樂、更健康的生活模式。

圖片生成:Copilot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