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很甜,所以很可怕?破解「果糖恐懼症」,安心吃水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聽說水果糖分很高,跟喝汽水一樣?」「網路文章說,減肥或糖尿病,一顆水果都不能碰?」「168斷食最近是不是被推翻了?」這些問題是否也曾讓大家對眼前的食物感到困惑與不安?在健康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時常陷入一種非黑即白的飲食焦慮,追求著某種完美的、不容犯錯的飲食聖杯,卻反而離食物的本質與飲食的樂趣越來越遠。


這篇文章不提供任何神奇的飲食法,而是希望與大家一同探索食物與身體互動的真實樣貌,透過理解食物背後的科學原理,建立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與實用工具,最終的目標是找回飲食的自主權與從容不迫的樂趣。


迷思一:水果中的「糖」,真的跟汽水裡的糖一樣嗎?


這個問題大概是所有飲食焦慮的起點,也是最需要被釐清的核心觀念。答案其實很簡單,水果中的糖與汽水裡的糖,從它們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來看,完全是兩回事。關鍵的差異不在於糖分子本身,而在於它所處的「食物基質(Food Matrix)」。


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想像我們的肝臟是一個高效率的物流中心,而糖分就是等待處理的包裹。當我們喝下一罐含糖飲料時,裡頭的高果糖玉米糖漿或蔗糖,是大量的、裸露的、沒有任何阻礙的「包裹」,它們會像洪水一樣瞬間衝進物流中心。


肝臟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包裹海嘯,它唯一的選擇就是啟動緊急應變程序,將來不及精細處理的包裹,也就是過量的果糖,就地轉化為脂肪堆積起來。這個過程被稱為「新生脂肪合成」,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異常以及胰島素阻抗等代謝問題的重要源頭。


那吃水果呢?


當我們吃下一顆蘋果,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蘋果裡的果糖被安穩地包裹在一個由膳食纖維、水分、維生素、礦物質和上千種植物生化素構成的複雜系統裡。這個系統就像一個極度精良的緩衝運輸載具,它會讓包裹分批、緩慢地送達物流中心。纖維減緩了胃的排空速度,也延緩了糖分在小腸的吸收,肝臟因此有充裕的時間,從容不配地處理每一個送達的包裹,將其轉換為身體所需的能量或儲存為肝醣,完全不會觸發那場代謝風暴。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個「食物基質」的保護力,到底有多強大?


科學界曾經做過一些相當極端的實驗來驗證這一點。有一項研究讓受試者在數月內,每天吃下高達二十份的水果,換算下來,他們每天攝取的純果糖可能高達兩百公克,這個量相當於喝下八罐汽水的果糖含量。


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些受試者的體重、血壓、血脂和胰島素水平不僅沒有惡化 ,甚至還出現了潛在的改善趨勢 。另一項類似的研究也發現,在極高的蔬果攝取量下,受試者的壞膽固醇(LDL)水平顯著下降,唯一的「副作用」是他們經歷了文獻所記載的,史上最大量的排便 。這些研究用一種近乎極限測試的方式,強而有力地證明了,只要果糖是來自「完整水果」這個載體,它對身體的影響就與來自工業精煉糖的「裸糖」有著天壤之別。


從極端研究到日常餐桌:到底該怎麼吃才對?


當然,我們得承認,沒有人會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吃二十份水果(快兩公斤…),那更像是一項全職工作而非養生。這些極端研究的價值,在於給予我們一種方向上的信心,但要將其轉化為可行的生活實踐,就需要更細緻的討論。


我們得面對那些介於「完整水果」與「精煉糖」之間的灰色地帶,好比說果汁和果昔。一杯三百毫升的柳橙汁,可能需要三到四顆柳橙才能榨成,但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所有的膳食纖維都被過濾掉了,只留下可被快速吸收的糖分與部分維生素。這樣的產品,從代謝的角度來看,其實更接近含糖飲料,而非完整水果。


果昔(Smoothie)的情況則稍微好一些,因為它通常是將整顆水果連同纖維一起打碎。雖然纖維還在,但調理機的高速刀片已經替我們的牙齒和腸胃完成了大部分的物理分解工作,細胞壁被徹底摧毀,糖分被完全釋放出來。這杯果昔等於給了我們的消化系統一個巨大的「搶跑」機會,它會比固體食物更快地通過胃部,進入小腸,進而造成一個比吃完整水果更快、更高的血糖反應。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將這三者排序:完整水果最為理想,全果果昔是個折衷選項,而濾渣果汁則最不推薦。


接著,我們還可以運用「飲食順序」的魔力,進一步優化我們的血糖反應。這個概念非常簡單,卻極其有效。想像我們的消化道是一條高速公路,如果我們先讓一些體積龐大、結構複雜、需要較長時間處理的「慢速卡車」上路,好比說富含纖維的蔬菜和優質蛋白質,它們就會在消化道中形成一個良性的「交通堵塞」。


隨後,當我們的碳水化合物或水果(跑車)抵達時,它們就無法在空曠的道路上狂飆,只能被迫跟著整體車隊的速度緩慢前進。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營養師會建議,用餐時先吃蔬菜和蛋白質,再吃主食,最後才吃水果。這個小小的順序調整,就能顯著地將一餐的血糖高峰削平,讓身體的代謝更為平穩。羊羹我自己在日常飲食中,也時常運用這個簡單的技巧,特別是在享用比較精緻的澱粉類食物前,先吃足量的蔬菜,身體的感受確實會輕鬆許多。


一個簡單又強大的行動方案:「800克蔬果優先法」


聊了這麼多原理,大家可能會覺得有些複雜。有沒有一個更簡單、更直覺的行動方案,能將這些概念整合起來呢?在我們多次的討論與思考後,之前的文章中有提過一個名為「800克蔬果優先法」的實踐框架逐漸成形,它非常優雅且可行。


這個方法的核心規則只有一個:每天在準備三餐時,第一要務就是確保自己當天會吃下「總重不少於八百克的蔬菜與水果(以烹煮前的生重計算)」。這個簡單的規則,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能自動地、系統性地解決許多營養學上的難題。


它化繁為簡,可操作性極高。我們不再需要去計算抽象的「一份」是多少,也不必去背誦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八百克」是一個非常具體、可以用廚房秤衡量的目標。對於負責採買的人來說,這也讓購物變得簡單。好比說一個四口的家庭,每天的目標就是採買並用掉大約三點二公斤的各式蔬果,這讓備餐有了清晰的量化指標。


其次,這個方法內建了「健康餐盤」與「飲食順序」的智慧。當我們將「備好八百克蔬果」作為第一要務時,就等於強制自己在餐盤上留了至少一半以上的空間給它們,這天然地符合了現代營養學所推崇的餐盤比例。而當我們眼前有如此大量的蔬菜時,很自然地就會先從它們吃起,也就順理成章地實踐了「纖維優先」這個穩定血糖的黃金準則。


再來,這是一個務實的「劑量」目標。我們知道研究顯示每天兩公斤的水果依然健康,但那不切實際。每天八百克的蔬果總量,大約等於八到十份,這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但又在努力後可以達成的「最佳實踐」目標。它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平均攝取量,足以讓我們獲取顯著的健康效益,卻又不像臨床研究那般極端。


最後,這個方法完全符合飽足感的科學。先用熱量密度低、纖維和水分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來填滿大部分的胃容量,這種「以體積換取飽足感」的策略,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控制總熱量的攝取,對於體重管理來說是個極為聰明的作法。當然,要讓這個法則更臻完美,我們還可以加入兩個子規則:一個是「追求彩虹,而非僅是重量」,在滿足總重的同時,盡可能讓蔬果的顏色多樣化;另一個是「蔬菜優先於水果」,在八百克的額度中,讓蔬菜佔大部分,像是五百到六百克,水果佔一小部分,像是兩百到三百克。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迷思二:糖尿病患,真的與水果絕緣嗎?


這個主題直接挑戰了一個根深蒂固、甚至讓許多患者深信不疑的健康迷思。由於水果天生的甜味,許多人,包含部分健康專業人士,都認為糖尿病患者應該嚴格限制甚至完全避免攝取水果。這個觀念聽起來非常合乎直覺,卻與近年來的科學實證相悖。


前面提到的研究證據已經告訴我們,完整水果的「食物基質」有強大的保護力。那這個保護力,對於血糖已經失調的糖尿病患者來說,還有效嗎?


有一項關鍵的隨機對照試驗,專門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 。科學家將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一組被告知「每天最多吃兩份水果」,另一組則被告知「每天至少吃兩份水果」。在追蹤一段時間後,結果發現,被要求減少水果攝取量的那組,他們的血糖控制情況,包含糖化血色素(HbA1c)等重要指標,並「沒有」任何改善 。這項研究因此得出了非常明確的結論,那就是不應該無故限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水果攝取量 。


甚至,有些新興文獻提出了更令人意外的觀點,低劑量的果糖(正好就是一份水果所提供的量),反而可能對血糖控制有益 。這背後的機制,除了我們熟知的纖維能延緩吸收外,也與果糖獨特的代謝途徑有關。


果糖不像葡萄糖,它不會直接進入血液中變成血糖,而是主要由肝臟處理。在不過量的前提下,它甚至可能對肝臟本身的葡萄糖生成產生調節作用。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研究觀察到,在正餐中加入一份水果,反而可能降低那一餐整體的血糖反應。


當然這絕對不等於給了糖尿病患者一張可以無限量、無差別吃任何水果的「空白支票」。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將重點從「一概禁止」的恐懼,轉移到「如何聰明地吃」的策略上。一個負責任、安全的做法,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步驟:絕對要先諮詢自己的醫師或營養師,他們最了解個人的病況與用藥。


可以從升糖指數較低、纖維含量高的「安全牌」水果開始,像是芭樂、蘋果、梨子或小番茄。再來,份量必須控制,從「一份」,也就是一個拳頭的大小開始。最重要的是將這份水果融入正餐中,與足量的蔬菜、蛋白質一起吃,並且進行「配對血糖測試」,也就是測量餐前與餐後兩小時的血糖變化。只有透過監測,我們才能真正知道「這一份蘋果,搭配這一餐,對『我』的身體」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個客觀的數據,能將我們的擔憂與猜測,轉化為事實,這才是真正的知情選擇。


深夜嘴饞與168斷食


當我們掌握了食物選擇與搭配的原則後,自然會想將其應用到更廣泛的生活型態中,像是許多人都有的消夜習慣,以及近年來蔚為風潮的168間歇性斷食。


先來談談消夜。


很多人一天只吃兩頓正餐,但深夜的食慾卻是另一回事,鹽酥雞、餅乾零食時常在所難免。如果我們將這些不健康的選項,換成一份水果,這是不是一個好主意?


羊羹我覺得,這可以從「好、更好、最好」三個層級來分析。將鹽酥雞換成水果,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健康升級,光是避開了劣質油脂和精緻澱粉,就已經非常有價值了,這是「好」的選擇。但我們也要知道,在深夜空腹時單獨吃水果,血糖的吸收速度會比較快,也可能干擾身體在夜間的修復工作。


因此「更好」的選擇是,慎選低升糖指數的水果,並且搭配一小把堅果或一匙無糖優格,利用蛋白質和脂肪來緩衝血糖的波動。而「最好」的選擇,從生理時鐘的最高原則來看,是盡量避免睡前兩到三小時內進食,給身體足夠長的夜間空腹期,讓它能專心進行修復與排毒工作。


這就帶到了「168斷食法」的討論。這個方法的核心原則,就是拉長夜間的空腹期。近年來,大家可能看到一些新聞質疑168的減肥功能,甚至有研究將其與心血管風險連結。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資訊?


關於減肥功能,目前的科學共識是,168之所以有效,主要在於它是一個幫助人們「自然地」減少總熱量攝取的工具,而非有什麼超越卡路里定律的代謝魔法。當總熱量攝取相同時,168的減重效果與傳統的熱量限制飲食其實相差無幾。


至於對整體健康的影響,那份引發全球關注的風險研究,本身有其方法學上的重大局限,它是一份「觀察性研究」,只能顯示關聯,無法證明因果,且並未控制食物的品質與整體生活型態。相較之下,有更多更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仍然支持時間限制型飲食在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壓與發炎指標等方面的益處。


所以這個爭議給我們的啟示是,「吃什麼」和「怎麼生活」,遠比「什麼時候吃」更為重要。如果我們濫用這個工具,將斷食後的進食窗口,當作一個可以肆意暴食的藉口,一次性將整天甚至超量的熱量全部塞進肚子裡,那將會對消化系統、胰島素和肝臟造成巨大的衝擊,反而抵銷了斷食帶來的所有好處。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水果與飲食的問答

  • Q: 水果裡的糖跟汽水裡的糖有什麼不一樣?我該擔心水果的糖分嗎?
    • A: 兩者完全不同。完整水果的糖被包裹在富含纖維、維生素和植化素的「食物基質」中,吸收緩慢且對身體有益。科學研究甚至顯示,即便每天攝取極高量的水果,對健康也無害甚至有益。我們需要擔心的,是來自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的「裸糖」,而非來自完整水果的天然糖分。
  • Q: 如果我想更健康地吃水果,有什麼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嗎?
    • A: 有兩個黃金原則。第一是「飲食順序」,盡量在吃完蔬菜和蛋白質之後再吃水果,能有效穩定血糖。第二是嘗試「800克蔬果優先法」,將每天吃足至少800克的蔬菜和水果作為備餐首要目標,這個簡單的規則能自然地優化我們的餐盤結構與進食習慣。
  • Q: 糖尿病患或正在進行168斷食的人,在水果和飲食上該注意什麼?
    • A: 糖尿病患不應完全禁止水果,而應在專業指導下,從低GI、適量的完整水果開始,並搭配正餐食用與自我血糖監測。對於168斷食法,其好處來自於「長時間的空腹修復」,而非「在進食窗口內暴食」。無論採取何種飲食模式,「吃什麼」與「吃多少」,永遠比「什麼時候吃」更為關鍵。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arsha小潤-avatar-img
2025/07/11
聽說台灣的水果真的比國外甜。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51會員
379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08
我們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但對它的理解卻充滿迷思。這次羊羹想和大家一起聊聊,褪黑激素真的有效嗎?睡七小時跟九小時,哪個對大腦更好?讓大家深入腦科學的核心,解開一夜好眠的終極秘密,找到真正能讓身心安穩的休息方式。
Thumbnail
2025/07/08
我們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但對它的理解卻充滿迷思。這次羊羹想和大家一起聊聊,褪黑激素真的有效嗎?睡七小時跟九小時,哪個對大腦更好?讓大家深入腦科學的核心,解開一夜好眠的終極秘密,找到真正能讓身心安穩的休息方式。
Thumbnail
2025/07/04
在各種飲食法的資訊海嘯中,我們是不是常常感到迷惘,甚至有些焦慮?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這些資料,想邀請大家一起回到問題的原點:身體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這趟探索不提供速效的答案,而是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建立一套能安心享用、真正屬於自己的飲食邏輯,讓我們從理解開始,與食物和解,重新找回身體的自主權。
Thumbnail
2025/07/04
在各種飲食法的資訊海嘯中,我們是不是常常感到迷惘,甚至有些焦慮?羊羹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這些資料,想邀請大家一起回到問題的原點:身體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這趟探索不提供速效的答案,而是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建立一套能安心享用、真正屬於自己的飲食邏輯,讓我們從理解開始,與食物和解,重新找回身體的自主權。
Thumbnail
2025/07/01
面對五花八門的膽固醇與飲食資訊,我們時常感到困惑又無所適從。究竟該全然相信藥物,還是該徹底改變飲食習慣?羊羹我覺得,與其在各種說法中擺盪,不如我們一起走一趟思辨的旅程,從理解複雜的科學源頭開始,撥開層層迷霧,最終找到那一把能安穩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可行的健康鑰匙。
Thumbnail
2025/07/01
面對五花八門的膽固醇與飲食資訊,我們時常感到困惑又無所適從。究竟該全然相信藥物,還是該徹底改變飲食習慣?羊羹我覺得,與其在各種說法中擺盪,不如我們一起走一趟思辨的旅程,從理解複雜的科學源頭開始,撥開層層迷霧,最終找到那一把能安穩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可行的健康鑰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天氣炎熱,人懶懶倦倦,別說下廚,連吃飯都沒胃口,最近食安事件又頻傳,更加不願隨便外食,一心就想著要吃點又香又甜的東
Thumbnail
天氣炎熱,人懶懶倦倦,別說下廚,連吃飯都沒胃口,最近食安事件又頻傳,更加不願隨便外食,一心就想著要吃點又香又甜的東
Thumbnail
飯前1小時吃水果,飯後1小時才喝茶,睡前喝牛奶,順序對了最養生。.....  黃帝內經 ※如果你喜歡吃水果,那麼水果最好是飯前1小時吃,因為水果是生食,先吃生食再吃熟食,體內的  白血球不會增多,有利於保護人體的免疫系統。而且先吃水果增加飽足感,可以減少正餐的碳水化  合物的進食......
Thumbnail
飯前1小時吃水果,飯後1小時才喝茶,睡前喝牛奶,順序對了最養生。.....  黃帝內經 ※如果你喜歡吃水果,那麼水果最好是飯前1小時吃,因為水果是生食,先吃生食再吃熟食,體內的  白血球不會增多,有利於保護人體的免疫系統。而且先吃水果增加飽足感,可以減少正餐的碳水化  合物的進食......
Thumbnail
趁晚診1800開始之前 現在1730 我剛剛來診所吃了3大顆芒果 發現切水果是個大學問,我切的好醜xd 因為診所冰箱芒果已經爆滿 所以我接下來會每天吃芒果 謝謝大家對我們診所的支持與愛護, 每天診所都有病人提供的點心、水果、宵夜、禮盒、花... 感恩大家 幸福~ ------
Thumbnail
趁晚診1800開始之前 現在1730 我剛剛來診所吃了3大顆芒果 發現切水果是個大學問,我切的好醜xd 因為診所冰箱芒果已經爆滿 所以我接下來會每天吃芒果 謝謝大家對我們診所的支持與愛護, 每天診所都有病人提供的點心、水果、宵夜、禮盒、花... 感恩大家 幸福~ ------
Thumbnail
❗好吃無負擔 減醣貝果大集合 (多口味任選) 減醣 少油 輕卡 無添加 ~早餐新選擇 📌早餐新選擇,讓你換換胃口 📌享受美食,減少身體負擔👍 ⬇️完整說明網址⬇️ 👉https://shope.ee/7KakOIzgRM #Pp貓 #減醣貝果 #貝果 #多口味 #減醣 #少油 #
Thumbnail
❗好吃無負擔 減醣貝果大集合 (多口味任選) 減醣 少油 輕卡 無添加 ~早餐新選擇 📌早餐新選擇,讓你換換胃口 📌享受美食,減少身體負擔👍 ⬇️完整說明網址⬇️ 👉https://shope.ee/7KakOIzgRM #Pp貓 #減醣貝果 #貝果 #多口味 #減醣 #少油 #
Thumbnail
如果患有糖尿病,建議選擇營養豐富的點心有助於促進飽足感,而不會導致血糖升高過高,其中包括酪梨、鷹嘴豆和杏仁。
Thumbnail
如果患有糖尿病,建議選擇營養豐富的點心有助於促進飽足感,而不會導致血糖升高過高,其中包括酪梨、鷹嘴豆和杏仁。
Thumbnail
繼昨日的酪梨可能改善整體飲食品質一文,凸顯了科學不科學的另一個特質: 不確性可能來自於不同學科的闡釋與分類。可能將一個「科學物件」或「科學實體」做不同的分類。再不同的分類下,酪梨可能是水果、可能是蔬菜或蔬菜替代品、也可能是油脂。。。
Thumbnail
繼昨日的酪梨可能改善整體飲食品質一文,凸顯了科學不科學的另一個特質: 不確性可能來自於不同學科的闡釋與分類。可能將一個「科學物件」或「科學實體」做不同的分類。再不同的分類下,酪梨可能是水果、可能是蔬菜或蔬菜替代品、也可能是油脂。。。
Thumbnail
也記得來看看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陪你度過生活每一天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Thumbnail
也記得來看看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陪你度過生活每一天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