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體裡與人合作,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也最不容易的課題。有時我們覺得彼此「不合拍」,有時甚至覺得「怎麼總是我在配合別人」。但你是否想過,每一個讓你感到困擾的行為背後,可能都藏著一段沒被看見的故事?
這篇文章,與您分享一段小故事、一場特別的體驗,重新學習用「心」去看人,而不是只看表現。
🌿故事:那個永遠說「都可以」的同事
在社區志工團隊裡,有位年輕的志工小芊,總是笑笑地說:「我都可以。」不管是要做報告、收尾、佈置現場,還是臨時改時間,她總是點頭接受,從不拒絕。大家都說她乖巧貼心,沒什麼意見,什麼都能做。
直到有一次,大型活動的分工開會上,她坐在一旁一言不發,直到散會後偷偷落淚。我問她怎麼了?她說:「我只是想被問一句,妳想要做什麼?」原來,看似「無所謂」的背後,是長期不敢說出自己聲音的壓抑。這讓我思考:我們在團體中,是不是常常只看到別人的行為,卻沒看到背後的故事?一個看似「好相處」的人,也可能只是習慣把自己藏起來。

🟣本圖由bing AI 生成🟣
🧠「非慣用手」的練習,是一種同理
有時我們也被安排做不擅長的工作,像用非慣用手寫字、畫直線、或只是模仿別人的風格。那種卡住、不舒服的感覺,正是許多人每天的日常。也許,他們的沉默不是不願意,而是不知道怎麼表達。
🎭 每一種性格,都有它的理由
有些人固執,有些人討好,有些人總是說「不」,有些人看起來什麼都能做,卻不曾說出「我不想做」。每一種行為,背後可能都有未被理解的心情與傷痕。
🪞我們最容易忽略的是自己
當我們在團隊中覺得不舒服、不滿,第一反應往往是:「別人怎麼那樣?」但若能停下來問問自己:「這讓我不舒服的,是什麼?」也許,我們會發現,那是某個沒被療癒的自己在發聲。

🟣本圖由chatgpt 生成🟣
🌱不是要改變別人,而是選擇轉念
人生最難的是合作,不是因為彼此的問題,而是我們都用自己的濾鏡看對方。能不能在情緒升起時,先照見自己的心?
覺察,往往是通往理解的起點。
🧘♀️業可以轉,命可以改,一切唯心造
只要我們願意在每一個當下,少一分批判、多一分理解,那怕是一句「你還好嗎?」都可能成為轉化的力量。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條件裡努力生存,有時強勢、有時沉默、有時拒絕、有時討好。
如果我們只看行為,就很容易誤解彼此;但如果能看見背後的心,我們就能多一分體諒與慈悲。《華嚴經》說:「一切唯心造。」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可以由自己的心去轉化,願我們在一次次的相遇裡,都能成為彼此的明鏡,而不是彼此的評審。

🟣本圖由bing AI 生成🟣
👉記憶小幫手👉
每一種讓你不舒服的人,背後都藏著一段你沒聽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