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勇氣心理學練習》第9篇
破解高低心智差距,4大策略讓你不再內耗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
你以為自己溝通得很清楚,對方卻當場翻白眼、發飆,最後累的都是你?很多人以為溝通只靠技巧,其實 雙方的心智成熟度差距,才是最大隱形殺手。
頻段不對,說破嘴都沒用,反而消耗自己的能量。
今天就教你一套「心智成熟度判斷法+4大溝通投入策略」,幫助你在關係裡更聰明選擇投入能量的位置,減少無謂內耗。
低心智差距的3大風險
在進入策略前,先幫你釐清:低心智成熟度差距帶來的3大風險是什麼?
1️⃣ 情緒反噬風險 → 你說什麼都會被扣帽子/攻擊人格
2️⃣ 權力鬥爭風險 → 溝通變成勝負場,不是交流場
3️⃣ 自我價值侵蝕風險 → 你越努力解釋,對方越覺得你「問題多」,反而拉低自信與內在穩定性
👉 很多高敏感、高覺察的人,常常卡在這些場域無法抽身,最後深度內耗。
高低心智差距的判斷公式
先用這5題懶人判斷表,快速評估眼前的對話對象屬於哪一種頻段:
☑ 話題開放嗎?
☑ 情緒穩定嗎?
☑ 思維彈性夠嗎?
☑ 內在安全感穩嗎?
☑ 有學習成長意願嗎?
👉 只要1題答「沒有」,此時進行「深度溝通」就是高風險行為 → 應改用 策略性投入模式,而非情感全投入模式。
4大溝通投入策略
1️⃣ 設定邊界,明確溝通層級
高心智對象 → 可全頻段交流,包含價值觀/未來規劃/情緒深層議題。
低心智對象 → 僅限「事務性/操作性溝通」,不進入價值觀與自我認知層級。 → 不要過度期待改變對方,只維持功能性互動。
2️⃣ 善用「事實陳述+感受分離法」
避免落入「你為什麼這樣?」的糾纏 → 改用「我現在的觀察是⋯⋯,我的感受是⋯⋯,需要的是⋯⋯」。
→ 降低對方自我價值感被攻擊的防衛反應。
3️⃣ 練習「策略性退場」,避免陷入情緒漩渦
當對方進入情緒外爆/權力鬥爭場域 → 不爭辯、不解釋、不延伸話題,明確表達暫停對話/退出當下場域。
→ 保護自己的情緒能量與內在穩定性優先。
4️⃣ 投入關係資源時,定期評估「收益比」
不是每段關係都值得長期投入「高能量對話資源」。
定期自我評估:「我在這段關係裡投入的心力/時間/能量,是否有健康回饋?」 → 若長期是單向輸出,應考慮降頻或限縮互動層級,避免自我消耗成長動能。
END:溝通的智慧,不是贏對話,而是省力選擇頻段
不是你不夠會說話,是頻段不對,說再多也沒用。
懂得判斷 → 設邊界 → 用對策略 → 節省能量 → 才能把珍貴的情感留給值得的人。
這場溝通升級的練習,值得每個努力活得清醒的人學會。
願你走進未來每一段關係時,能更自在、更省力、更有質感地選擇交流的方式與對象。
🎉 小小祝賀一下自己:7/24,這篇文章剛被選入即時精選!
就像,被平常很嚴肅、一板一眼的教授,突然叫過去,然後對我說:「你有進步,你很努力,別輕視自己。」,這對於我一個寫作新手小白,很重要🥹⭐️
也許代表著,我努力把難說的心事,變得更容易被理解,這份用心,宇宙與你們都感受到了。
🖋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說不出口、講不清楚、越講越累」的溝通困境,也許你需要的不是更多說服技巧,而是一場溫柔的「自我對話」。
📬 我正在進行限量免費的 一對一書寫引導體驗,陪你釐清情緒、看見自己、練習把卡住的話,用文字說出來。
歡迎預約 30 分鐘的初次體驗+10 分鐘深度用戶調查,讓我了解你的需求,也送你一份Google文件模板。
💌 感謝你讀到這裡,也許我們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而說話,而是為了更清楚地成為自己而表達。
【參考資料】
-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究竟出版,2014年。
- Alfred Adler,《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Basic Books,1998年。
- Carol S. Dweck,《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Random House,2006年。(思維彈性 vs 僵化心態理論依據)
- Susan Forward,《Emotional Blackmail》,HarperCollins,1997年。(情緒勒索/低安全感互動場域相關概念)
本文策略框架為筆者依據阿德勒心理學理論、《被討厭的勇氣》觀點,以及自我探索與實務經驗整合歸納,非直接摘錄於單一文獻。
📚 本文為📘【心理學練習】第9篇,想從頭閱讀系列文章 👉📘這本書讓我走上心理修復|勇氣練習01
你可能也會想看 📗【斷食日記01】這本書讓我開始療癒自己 📒當早療開始後|育兒日記01、📕寫給過去的我|乳癌與我01、📙當圓禿來臨|圓禿曲01、📓自我介紹|AI筆記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