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勇氣心理學練習》第7篇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阿德勒心理學強調:「我們不是被事件本身影響,而是被自己賦予事件的意義影響。」
這句話放在「溝通」這件事上,尤其重要。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 你只是輕鬆地說說看法,結果對方表情一沉、語氣冷淡,甚至開始翻白眼、露出嫌惡的神情。
👉 你心裡想:「我只是聊聊,甚至還沒做什麼,為什麼他反應這麼大?」
這是許多伴侶溝通裡最容易出現的情緒誤解地雷,而阿德勒心理學能幫我們拆得很清楚:
1.溝通的理想狀態 → 橫向關係的自由交換
我覺得:「溝通是一種將思考方式實現在嘴皮子上,聊天並沒有承諾也沒有行動,不構成壓力,可以交換思想。」
👉 這正是阿德勒所認同的橫向關係中的理想溝通態度:
- 平等互敬
- 目的是交換思想
- 不是權力鬥爭
- 不是操控或壓迫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意圖溝通,本應該是自在而自由的交流。
2.為什麼他卻情緒化反應?生活型態+目的論來看
阿德勒心理學用生活型態+目的論來拆解這類反應:
👉 對方可能不把「溝通」視為自由交換思想,而是早已賦予了某種負向意義 → 「壓力」或「被評價」的威脅。
📌 常見的內部假設包括:
- 「她是不是想改變我?」
- 「又要談我不想談的話題?」
- 「是不是會發展成我要被要求行動?」
這樣的解釋背後,通常來自於過往經驗:
👉 在他的生活型態裡,討論 → 很可能 = 有人要挑錯、有人要說服誰。
所以即使你是輕鬆幽默、沒有意圖要控制,他的主觀解釋已經提前進入了「這會發展成衝突或我要被指責」的模式。
👉 防衛心理一啟動 → 憤怒、嫌惡 → 成為他保護心理界限的工具。
3.為什麼「只是說,還沒做」,他也會這麼情緒化?
這正是阿德勒的目的論核心:
👉 不是事件影響我們,而是我們賦予事件的意義影響我們。
你說:「說說而已,溝通很自由。」
但在他心中,這件事早已被貼上了:
👉 「她是不是又要逼我做事?」
👉 「這個話題很危險,我得防衛自己。」
→ 他不是在對你的內容反應,而是在對自己內在的解釋和預期反應。
4.這時候,你該怎麼穩住自己的「自由交換思想」態度?
👉 不是你的錯,而是他自己的生活型態+過往經驗讓他容易用防衛情緒應對這類情境。
👉 他的行動責任在他,不是你的課題。
👉 你要不要承擔這份「情緒化反應」? → 課題分離的練習。
🌿 小技巧:
認知層面 → 提醒自己:
- 「現在出現的是他的情緒反應,不是我說錯了話,我不需要為他的解釋和反應承擔責任。」
行為層面 → 穩住橫向態度:
- 預先說明意圖:「我只是想聊聊,沒有一定要做什麼或改變什麼,純交換想法喔。」
- 描述對方反應(非批判)+尊重他的選擇:
- 「我注意到你好像有點不開心,如果你不想聊,我們可以等等再談,沒關係。」
- 不進入權力鬥爭/討好模式:
- 不說「你幹嘛那麼情緒化?」
- 不急著解釋過度來平息對方 → 保持你原本「自由交換思想」的態度即可。
長期建立溝通安全感:
- 每次都一致地表達:
- 「聊天不等於要求。」
- 「我尊重你說或不說。」
- 「我們可以自由地交換想法。」
→ 長期一致的行為,會慢慢幫對方建立「這裡是安全的對話空間」的新認知。
END:當「溝通」被誤解為權力鬥爭或要求時,情緒化反應就會出現。
👉 你能控制的是自己的溝通風格與態度,不是對方的即時反應。
👉 保持自由交換思想的橫向態度,一致而穩定,
👉 對方才有可能在未來學會 → 「這裡其實是安全的」。
📌下一篇,我會分享:「再努力說話也沒用,溝通能省力才是王道」——破解高低心智差距,帶你學會4大溝通投入策略,減少關係內耗,活出更自在的人際節奏。敬請期待!
如果你也渴望用書寫來療癒自己,或是想試著認識、照顧那個真實的自己,歡迎預約我的1對1免費書寫引導。讓我們一起,把情緒寫下來,把愛自己活出來。
📬 有興趣歡迎私訊預約,讓書寫成為你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究竟出版,2014
- Adler, A.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1931).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相關概念延伸參考:
- 生活型態(life style)
- 目的論(teleology)
- 課題分離(separation of tasks)
- 橫向關係(horizontal relationship)
- 權力鬥爭(power struggle)
註:雖然《被討厭的勇氣》一貫反對用道德審判壓迫個體,但針對會破壞共同體感、阻礙自我成長的行為與信念,書中常以違反、否認、譴責、人生謊言或錯誤的生活型態等方式揭示其問題,提醒我們覺察、修正,活出更自由的自己。書中並不直接以「錯誤」一詞全盤界定上述行為,本文所納入的「錯誤範圍」係筆者整理書中相關語境所歸納,提供讀者作為參考,亦建議可再次細讀原書,以深化理解。
若讀者對「錯誤」一詞感到不適,亦可自行以「明確否認」等表述方式取代之,重點在於增進自我覺察,而非落入道德批判。
📚 本文為📘【心理學練習】第7篇,想從頭閱讀系列文章 👉📘這本書讓我走上心理修復|勇氣練習01
你可能也會想看 📗【斷食日記01】這本書讓我開始療癒自己 📒當早療開始後|育兒日記01、📕寫給過去的我|乳癌與我01、📙當圓禿來臨|圓禿曲01、📓自我介紹|AI筆記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