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只是聊聊,他卻一臉嫌惡?拆解情緒化溝通的誤解|勇氣心理學練習0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為《勇氣心理學練習》第7篇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阿德勒心理學強調:「我們不是被事件本身影響,而是被自己賦予事件的意義影響。」

這句話放在「溝通」這件事上,尤其重要。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 你只是輕鬆地說說看法,結果對方表情一沉、語氣冷淡,甚至開始翻白眼、露出嫌惡的神情。

👉 你心裡想:「我只是聊聊,甚至還沒做什麼,為什麼他反應這麼大?」

這是許多伴侶溝通裡最容易出現的情緒誤解地雷,而阿德勒心理學能幫我們拆得很清楚:


1.溝通的理想狀態 → 橫向關係的自由交換

我覺得:「溝通是一種將思考方式實現在嘴皮子上,聊天並沒有承諾也沒有行動,不構成壓力,可以交換思想。」

👉 這正是阿德勒所認同的橫向關係中的理想溝通態度

  • 平等互敬
  • 目的是交換思想
  • 不是權力鬥爭
  • 不是操控或壓迫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意圖溝通,本應該是自在而自由的交流。


2.為什麼他卻情緒化反應?生活型態+目的論來看

阿德勒心理學用生活型態+目的論來拆解這類反應:

👉 對方可能不把「溝通」視為自由交換思想,而是早已賦予了某種負向意義 → 「壓力」或「被評價」的威脅。

📌 常見的內部假設包括:

  • 「她是不是想改變我?」
  • 「又要談我不想談的話題?」
  • 「是不是會發展成我要被要求行動?」

這樣的解釋背後,通常來自於過往經驗:

👉 在他的生活型態裡,討論 → 很可能 = 有人要挑錯、有人要說服誰。

所以即使你是輕鬆幽默、沒有意圖要控制,他的主觀解釋已經提前進入了「這會發展成衝突或我要被指責」的模式。

👉 防衛心理一啟動 → 憤怒、嫌惡 → 成為他保護心理界限的工具。


3.為什麼「只是說,還沒做」,他也會這麼情緒化?

這正是阿德勒的目的論核心

👉 不是事件影響我們,而是我們賦予事件的意義影響我們。

你說:「說說而已,溝通很自由。」

但在他心中,這件事早已被貼上了:

👉 「她是不是又要逼我做事?」

👉 「這個話題很危險,我得防衛自己。」

→ 他不是在對你的內容反應,而是在對自己內在的解釋和預期反應


4.這時候,你該怎麼穩住自己的「自由交換思想」態度?

👉 不是你的錯,而是他自己的生活型態+過往經驗讓他容易用防衛情緒應對這類情境。

👉 他的行動責任在他,不是你的課題。

👉 你要不要承擔這份「情緒化反應」? → 課題分離的練習


🌿 小技巧:

認知層面 → 提醒自己:

  • 「現在出現的是他的情緒反應,不是我說錯了話,我不需要為他的解釋和反應承擔責任。」

行為層面 → 穩住橫向態度:

  • 預先說明意圖:「我只是想聊聊,沒有一定要做什麼或改變什麼,純交換想法喔。」
  • 描述對方反應(非批判)+尊重他的選擇
    • 「我注意到你好像有點不開心,如果你不想聊,我們可以等等再談,沒關係。」
  • 不進入權力鬥爭/討好模式
    • 不說「你幹嘛那麼情緒化?」
    • 不急著解釋過度來平息對方 → 保持你原本「自由交換思想」的態度即可。

長期建立溝通安全感

  • 每次都一致地表達:
    • 「聊天不等於要求。」
    • 「我尊重你說或不說。」
    • 「我們可以自由地交換想法。」

長期一致的行為,會慢慢幫對方建立「這裡是安全的對話空間」的新認知。


END:當「溝通」被誤解為權力鬥爭或要求時,情緒化反應就會出現

👉 你能控制的是自己的溝通風格與態度,不是對方的即時反應。

👉 保持自由交換思想的橫向態度,一致而穩定,

👉 對方才有可能在未來學會 → 「這裡其實是安全的」。


📌下一篇,我會分享:「再努力說話也沒用,溝通能省力才是王道」——破解高低心智差距,帶你學會4大溝通投入策略,減少關係內耗,活出更自在的人際節奏。敬請期待!


如果你也渴望用書寫來療癒自己,或是想試著認識、照顧那個真實的自己,歡迎預約我的1對1免費書寫引導。讓我們一起,把情緒寫下來,把愛自己活出來。

📬 有興趣歡迎私訊預約,讓書寫成為你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究竟出版,2014
  • Adler, A.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1931).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相關概念延伸參考:
    • 生活型態(life style)
    • 目的論(teleology)
    • 課題分離(separation of tasks)
    • 橫向關係(horizontal relationship)
    • 權力鬥爭(power struggle)

註:雖然《被討厭的勇氣》一貫反對用道德審判壓迫個體,但針對會破壞共同體感、阻礙自我成長的行為與信念,書中常以違反、否認、譴責、人生謊言或錯誤的生活型態等方式揭示其問題,提醒我們覺察、修正,活出更自由的自己。書中並不直接以「錯誤」一詞全盤界定上述行為,本文所納入的「錯誤範圍」係筆者整理書中相關語境所歸納,提供讀者作為參考,亦建議可再次細讀原書,以深化理解。

若讀者對「錯誤」一詞感到不適,亦可自行以「明確否認」等表述方式取代之,重點在於增進自我覺察,而非落入道德批判。


📚 本文為📘【心理學練習】第7篇,想從頭閱讀系列文章 👉📘這本書讓我走上心理修復|勇氣練習01

你可能也會想看 📗【斷食日記01】這本書讓我開始療癒自己 📒當早療開始後|育兒日記01、📕寫給過去的我|乳癌與我01📙當圓禿來臨|圓禿曲01、📓自我介紹|AI筆記0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靠近重建的路上
30會員
138內容數
我是32歲的護理師媽媽,歷經癌症與育兒後,走上療癒與創作之路。每一次療癒,都在靠近一個更大的共同體。這裡是我與你、與宇宙、與彼此靠近的路上。
靠近重建的路上的其他內容
2025/06/19
「我只是開玩笑啊!」當一句句「玩笑」讓你心裡發酸,別急著自我懷疑。《被討厭的勇氣》教我們:行為背後有目的,學會辨識「討厭你 vs. 開玩笑」,才是守住心理邊界的關鍵。本篇整理簡單判斷公式,帶你看懂什麼時候是真玩笑,什麼時候是包著玩笑皮的權力鬥爭或逃避行為,幫助你在人際關係中減少內耗,活得更清明。
Thumbnail
2025/06/19
「我只是開玩笑啊!」當一句句「玩笑」讓你心裡發酸,別急著自我懷疑。《被討厭的勇氣》教我們:行為背後有目的,學會辨識「討厭你 vs. 開玩笑」,才是守住心理邊界的關鍵。本篇整理簡單判斷公式,帶你看懂什麼時候是真玩笑,什麼時候是包著玩笑皮的權力鬥爭或逃避行為,幫助你在人際關係中減少內耗,活得更清明。
Thumbnail
2025/06/17
自卑感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怎麼用。勇氣心理學練習05,整理《被討厭的勇氣》中關於自卑感、追求卓越、自卑情結、優越情節、炫耀不幸的完整概念圖,幫助你自我檢視目前的心態狀態,學會將自卑感轉化為成長動力,走向更自由、更有貢獻感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6/17
自卑感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怎麼用。勇氣心理學練習05,整理《被討厭的勇氣》中關於自卑感、追求卓越、自卑情結、優越情節、炫耀不幸的完整概念圖,幫助你自我檢視目前的心態狀態,學會將自卑感轉化為成長動力,走向更自由、更有貢獻感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6/15
我們常以為「了解自己」是自我成長的起點,殊不知「假了解」心態反而成為自我設限的牢籠。
本篇整理5種常見的「假自我了解」心態,包括「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知道我為何這樣所以改不了」等誤區,並提出正向轉化建議。
當願意接納,才真正開啟了自由之路。
你是否中了這些陷阱?文中附有自我檢測表,邀請你一起探索。
Thumbnail
2025/06/15
我們常以為「了解自己」是自我成長的起點,殊不知「假了解」心態反而成為自我設限的牢籠。
本篇整理5種常見的「假自我了解」心態,包括「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知道我為何這樣所以改不了」等誤區,並提出正向轉化建議。
當願意接納,才真正開啟了自由之路。
你是否中了這些陷阱?文中附有自我檢測表,邀請你一起探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有時候聊天不一定要多開心,而是在對話的過程中,從自己口中得出答案。從一部動畫引發的無法自拔的狀態,透過自我對話,發現了逃避現實情感的真相。
Thumbnail
有時候聊天不一定要多開心,而是在對話的過程中,從自己口中得出答案。從一部動畫引發的無法自拔的狀態,透過自我對話,發現了逃避現實情感的真相。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誤解而感到挫折,渴望更和諧的交流方式? 你想在工作中更好地解決同事間的衝突嗎? 你想在在親密關係中,更理解對方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誤解而感到挫折,渴望更和諧的交流方式? 你想在工作中更好地解決同事間的衝突嗎? 你想在在親密關係中,更理解對方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Thumbnail
心意之間的交流會多幾個步驟 不理會心意或直接拒絕都是負面回饋,自我中心,沒有交流 「關係維繫」的微小之處 說話要算話,如果要開玩笑也要確認對方聽懂你的玩笑 否則被晃點的,都是流失「信任」的情感
Thumbnail
心意之間的交流會多幾個步驟 不理會心意或直接拒絕都是負面回饋,自我中心,沒有交流 「關係維繫」的微小之處 說話要算話,如果要開玩笑也要確認對方聽懂你的玩笑 否則被晃點的,都是流失「信任」的情感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