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鍊魂】第四十七回 靈我的人格特色之其三(上)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靈我的人格特色之其三(上)

  感覺型人格是張明欽所著的《打造不生病的好個性—你最想知道的五行人格算病書:什麼個性生什麼病,別讓壞情緒養了你的器質病!》(好長!)所提來關於水性人格的一種詮釋。

  個人覺得,這是很貼切水性特點的命名。

  有感覺才能談直覺,一個自我覺察有待加強的人,或是否定自我感覺,追求絕對理性(實際上是僵化智性)的人,絕對難以發現直覺在解決問題上的獨特潛力。

  持否定觀點者,會認為直覺本質上是快速預測的工具,若訓練不足或經驗偏誤,直覺將導致系統性錯誤(systematic biases)。

  常見例子如:

  ●可得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依可取得性越高、越容易想到的情境(例如最近才發生,或是很常發生,讓人們印象特別深刻),人們就會判斷它的發生機率越高。

  ●代表性偏誤(Representativeness Bias):根據自己身邊常常出現的特定事件當作代表性觀點,然後形成代表性的偏見用來判斷或是預估類似事件發生的概率。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指人們傾向於優先選擇支持已有信念和預設觀點的信息,同時忽視或排斥與這些信念相矛盾的信息。

  以上等等,皆屬直覺性思維的認知盲點。

  過度依賴直覺,人們不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更危險的,甚至在進行判斷時,不會將自己的「無知」考量進去,以自認知曉一切的態度去預測、判斷與提供不可靠又經不起推敲的建議與想法。

  例如:看到有人遭到性騷擾,直覺就認為這人穿得太漂亮,就是穿這樣才會被侵犯。或是認為有政治人物被逮捕,直覺就認為這人就是因為貪汙賺黑錢才會被關進去。

  而且不接受其他說法與可能性。

  否定直覺者,認為直覺往往深受個人文化、情緒與價值觀影響,不具普遍客觀性。當直覺作為決策依據時,若無理性系統的補強,易造成誤判甚至災難性後果。

  持肯定觀點者,則認為頂尖專家往往能在瞬間做出令人驚嘆的判斷,這是因為他們的直覺已由長年實務淬鍊。例如,急診醫師能在毫秒內辨識出生命危機的徵兆,國際象棋大師能直覺指出盤面優劣。

  直覺肯定者認為,直覺並非神秘莫測的靈感閃現,而是人類大腦歷經長期學習與演化所鍛造的精密預測機制。直覺雖然無需邏輯推演,但其形成仍建基於過去的知覺經驗與知識結構。

  他們認為專業的直覺應來自深度學習與有意識的反思,而非情緒性反應。當直覺經由理性驗證,其準確度與效能將大幅提升。

  故此,教育與訓練的目標不應是消除直覺,而是培養能夠自我校準的高階直覺。這意味著人類應發展出對自身思維模式的覺察能力(metacognition),將直覺與邏輯有機整合,方能成為真正成熟的思考者。

  然後,吾則既抱持否定也抱持肯定的提出第三種直覺狀態:「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話,其實有各領域的觀點可以解釋,例如:

  在《金剛經》中,「無所住」對應般若智慧的核心,也即「一切法皆無自性」;「生其心」則是指在空性中流現慈悲行動,亦即菩薩之心。

  不執一切相,方能起一切無礙之用。從中觀派觀點來看,「住」即是對法的固著,生起的心若有所住,則成妄念;但若能無住,則心由真如性顯現,無礙而清明。

  在基督宗教的神秘主義傳統中,則有如下的相關描述:

  ●梅斯特.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 1260–1328):德國神秘主義者,其教導常強調「捨棄(Gelassenheit)」:一種內在的放下與虛空,放下對神的圖像與慾望,才能與神合一。

  他曾說過:“I pray God to rid me of God.”這句話意指,連對神的想像和概念也需要放下,才能真正經驗神。

  ●《無知之雲》(中古英語:The Cloude of Unknowyng,匿名英國神秘主義者,14世紀),這是一部佚名作者用中古英語寫成的基督教神秘主義著作,寫於十四世紀後半葉。本書是一本關於默觀祈禱的靈性指南。

  其核心思想是:認識上帝的途徑在於放棄對上帝特定活動和屬性的思考,並勇敢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自我臣服於「無知」的境界,此時,人們或許能夠開始瞥見上帝的本質。

  引述:“For in this darkness we experience that divine union... only when all thought and desire are abandoned.”「在黑暗中,我們唯有捨棄一切思想與慾望,才能經歷與神的合一。」

  ●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反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西班牙神秘學家,加爾默羅會修士和神父。

  其作品《黑夜之靈魂》(Dark Night of the Soul)中描述:靈魂必須經過「無知的黑夜」,放下對神的感知與渴望,才能在完全的靈性貧窮中與神結合。

  他強調:“To come to be what you are not, you must go by a way in which you are not.”「要成為你不是的人,你必須走一條你不是的路。」

  ——「唯有當人捨去對神的理解、渴望與控制,才能真正被神所居住。」

  這與「無所住」的概念極為相似:不住於概念、不住於教義、不住於感官敬虔,而使心如虛空,才能「生出」真正的聖靈運行。

  「人若不空,神則無處居住。」此處的「空」即是「無住」,而當人內心真正無所黏著時,才會「生出」愛與真理之心,這是「生其心」的對等表達。

  吠檀多哲學則主張「一切皆梵」,真正的「我」不是小我,而是那無名無形的純意識存在(Brahman)。而住於想法、住於身分、住於果報,皆為幻象(Maya)之投影。

  《奧義書》言:「知者應靜,觀照無住之實在。」,「生其心」在此被視為「從靜止與無執中流現的業行(karma yoga)與神性行動」。

  也就是說:當你不再執著「我是誰」與「我欲得什麼」時,真實的行為才會從神性之源自然流出。

  在蘇菲主義中,「fana」指的是「自我之熄滅」,而「baqa」則是「在神中的存活」。這與「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非常精準的對應關係。

  蘇菲行者追求從執著(尤其是對自我與行動之果報的執著)中完全解脫,使「我」消融於神。然後,在這樣的空性之中,「心」被重新點燃——這不是「我的心」,而是「真主的心」在我之中顯現。

  「無所住」是佛教空性智慧的關鍵:它不是否定存在,而是拒絕對任何對象、經驗、概念產生執著。在現代心理學與神經科學中,這種狀態對應於「開放性覺察(Open Monitoring Awareness)」,即在不加評價的狀態中保持當下覺知。

  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當個體練習冥想或無執著的覺知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DMN)活動減少,自我參照思維淡化,思緒不再囿於過去經驗或未來焦慮,反而激活創造力與靈感中心(如前額葉皮質)。

  在認知學上,「無所住」等於解除慣性框架。正如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所說:「決策困難的根源不在資訊的不足,而在框架的僵化。」無所住,正是讓心智重新獲得可塑性與創造空間。

  「生其心」,則非指任意妄為的心起,而是一種在清淨無執中所生的智慧心與慈悲心。這是一種「非被動、不執著卻深具動能的覺性展現」,對應於榮格心理學中的「自性(Self)」或存在主義中的「本真(authentic being)」。

  在心理動力學上,我們往往因執著(情感投射、認同、恐懼)而被牽引,被潛意識綁架。唯有「無所住」,即從情緒、評價、認同中抽離,個體才能接觸到真正自由而清明的心源。

  這樣的心,既不是空洞,也不是冷漠,而是一種高度覺知、靈性成熟與情感通透的生命活力。

  它能生出行動,但不執著行動結果;能生出思想,但不困於自我中心;能承擔現實責任,卻不被角色綁架。

  對真正行走於覺醒道路上的人而言,「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通往自由、慈悲與創造的密碼。此句話所蘊含的,是關於如何不住於恐懼、認同、形式與自我影子之中,而仍能讓真心、真愛、真行動自然流現。

  靈性導師們不斷提醒:執著不是愛,控制不是力量,依附不是自由。一顆住於慾望的心,會困於永恆不滿;住於恐懼的心,會反覆自我保衛;住於身份的心,會害怕轉變與死亡。

  「無所住」,不是放棄世界,而是讓心不再被任何內外之物鎖定。它是存在的空性智慧,是對萬象流變的深度信任。

  「生其心」不是沒有心,而是在不執著的清明中,自然湧現的覺知之心。這種心不來自意識控制,也不是情緒反應,而是從源頭自性自然顯現的智慧與慈悲。

  這顆心,不再被外境挑動,而是由內而發。它不尋求認可,而是散發存在的光。它不問「我該怎麼做才能成為誰」,而是單純地問:「此刻,真實的我該流動出什麼?」

  當心不再住於過去、不再計較未來、不再黏附身份,就會出現一種靈魂式的即時創造力——一種「此刻即生」的清澈能量。這種心,是愛的,是活的,是不需要理由的光。

  「無所住而生其心」,並非逃離世界,而是在無執中深深進入生命;不是壓抑慾望,而是超越慾望的根本機制;不是抗拒感受,而是全然敞開接納之後,產生的深度轉化。

 

(還沒完,待下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認識、確立、實現自我的靈魂升級旅程。
26會員
511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2025/07/13
同是五行系統的使用,但四柱八字自成一套整體系統,紫微斗數自成一套整體系統,同樣的《王鳳儀言行錄》亦是自成一套整體系統,吾家所開發之身心靈關係圖的諸我意欲互動也是自成一套整體系統。
Thumbnail
2025/07/13
同是五行系統的使用,但四柱八字自成一套整體系統,紫微斗數自成一套整體系統,同樣的《王鳳儀言行錄》亦是自成一套整體系統,吾家所開發之身心靈關係圖的諸我意欲互動也是自成一套整體系統。
Thumbnail
2025/07/12
 五行人格的陰行與陽行,還有五型人格的陰性與陽性(中)   (接上篇)   而前述五行人格的章節中也提到一些陰水型與陽水型的人格,例如:   天干屬:   ●壬水:屬陽水,象徵江河湖海的奔放和流動。代表性格看似柔順,實則內在堅韌,像大海一樣,可以容納各種事物,人緣好,善於交際。思維敏捷,善
Thumbnail
2025/07/12
 五行人格的陰行與陽行,還有五型人格的陰性與陽性(中)   (接上篇)   而前述五行人格的章節中也提到一些陰水型與陽水型的人格,例如:   天干屬:   ●壬水:屬陽水,象徵江河湖海的奔放和流動。代表性格看似柔順,實則內在堅韌,像大海一樣,可以容納各種事物,人緣好,善於交際。思維敏捷,善
Thumbnail
2025/07/11
董仲舒陽尊陰卑的提出,對於政治生活中的君尊臣卑,社會生活中的男尊女卑,家庭生活中的夫尊婦卑等倫理政治規範的形成,起了理論奠基的作用(也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女性許多生命悲劇的源頭)。
Thumbnail
2025/07/11
董仲舒陽尊陰卑的提出,對於政治生活中的君尊臣卑,社會生活中的男尊女卑,家庭生活中的夫尊婦卑等倫理政治規範的形成,起了理論奠基的作用(也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女性許多生命悲劇的源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當你全然地活在感官裡時,你是以一種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去體驗,而不是試圖抓住或逃避任何特定的感受。
Thumbnail
當你全然地活在感官裡時,你是以一種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去體驗,而不是試圖抓住或逃避任何特定的感受。
Thumbnail
有的靈魂喜歡這樣,有的喜歡那樣。每個靈魂的角度都會不一樣,於是才有你、我、他。 要求別人跟我一樣的角度、一樣的方式來歷練人生,那完全是沒有意義且不合理,因為如果那樣,根本不需要分出彼此了。
Thumbnail
有的靈魂喜歡這樣,有的喜歡那樣。每個靈魂的角度都會不一樣,於是才有你、我、他。 要求別人跟我一樣的角度、一樣的方式來歷練人生,那完全是沒有意義且不合理,因為如果那樣,根本不需要分出彼此了。
Thumbnail
一個具有未定義(開放)「自我」的人在這裡是為了意識到「自我」,能夠識別「自我」,因為它可以在所有可能性中體驗「自我」,因為它是開放的,並且吸收它。
Thumbnail
一個具有未定義(開放)「自我」的人在這裡是為了意識到「自我」,能夠識別「自我」,因為它可以在所有可能性中體驗「自我」,因為它是開放的,並且吸收它。
Thumbnail
終究靈魂都會好好走向愛與成長的方向。這樣就好。不必要有現世的和解,也不必要因我而有何改變(這種期待有時會變自以為是)——大家各自都已經盡力,這樣就好。
Thumbnail
終究靈魂都會好好走向愛與成長的方向。這樣就好。不必要有現世的和解,也不必要因我而有何改變(這種期待有時會變自以為是)——大家各自都已經盡力,這樣就好。
Thumbnail
文章內容為奇蹟課程的心靈成長分享,探討了身體、心靈和特定事件的連結,並提出如何透過個人修煉和正面能量增進心力。同時也討論了人生的意義和生存之外的方向。
Thumbnail
文章內容為奇蹟課程的心靈成長分享,探討了身體、心靈和特定事件的連結,並提出如何透過個人修煉和正面能量增進心力。同時也討論了人生的意義和生存之外的方向。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樂,剎那不生欲求心,晝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樂,剎那不生欲求心,晝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1、身 當然火辣激情又契合的性愛是絕對的,我們終究是人,會有七情六慾,會對於情慾的相互吸引,本來就會充滿渴望。 正視慾望並不可恥,越早體認到這件事,會避免掉很多人生/感情路上的叉路。 2、心 而對於多數人來說,撇除掉生理上的需求,在心理/精神層面有愛,是讓我們更加渴望與另一半在抱抱貼貼互
Thumbnail
1、身 當然火辣激情又契合的性愛是絕對的,我們終究是人,會有七情六慾,會對於情慾的相互吸引,本來就會充滿渴望。 正視慾望並不可恥,越早體認到這件事,會避免掉很多人生/感情路上的叉路。 2、心 而對於多數人來說,撇除掉生理上的需求,在心理/精神層面有愛,是讓我們更加渴望與另一半在抱抱貼貼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