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
背負創傷長大的你,現在還好嗎?:揭露童年有毒壓力對大腦和行為的影響,以「尊重平靜」取代「羞恥自厭」的自我修復練習
■ 觀點
關於「童年創傷心理學」的3個層面
有關童年創傷心理學的研究,有3個重要的探討主題:
- 內在安全感
- 幼兒時期之後發生的童年逆境經驗
- 羞恥感
成熟的愛是治癒劑
究竟是什麼方法,能治癒受到創傷的大腦?答案是:成熟的愛(不是時間)才是治癒劑!這種「愛」,有時候會改用其他的名稱,例如:關懷、尊重、接受、同情、慈愛、友善或關心,以上這些都能適當地改變大腦和身體。愛可以軟化創傷的記憶,而我們獲得或創造出「被愛」的記憶,能讓我們得以忍受痛苦。為此,如果你年幼時缺乏愛,請不要放棄;長大成人之後,依然可以學會如何去得到愛。治癒創傷性記憶的原則是「再穩固」
治癒創傷性記憶的原則,是「再穩固」(reconsolidation),而這項原則之所以可行的理由,是因為「記憶是可塑的」。
換句話說,當我們把毒性記憶的各種層面帶入意識時,大腦就能去改變記憶。因此,如果你回憶起創傷性記憶的身體感覺、情緒、想法和景象,並將細節告訴尊重你的人,「尊重」就會開始去取代「羞恥感」;如果你能在重述創傷性記憶時讓自己平靜下來,「平靜」就會開始取代牽扯創傷性記憶的「喚起」狀態。如果你能想像創傷性記憶的不同結果,新的景象就會開始取代舊的景象。簡而言之,最有效的創傷治療,其所依賴的是再穩固原則。
再次重申,創傷性記憶主要儲存在非語言的右腦,因此傳統的「談話治療」通常成效不彰,至少初期是如此。因此,當你運用本書的許多技巧去重新連接大腦時,還得應用再穩固原則,才能有效修復創傷。
「羞恥感」與「自尊」的關係
要從從童年創傷中恢復和培養自尊時,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消除羞恥感」。然而,用標準的認知方法很難消除羞恥感,因為它主要表現在感覺層面。為此,基本的治療原則就是:核心自我要能存在並且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討人喜歡的,而且能夠成長,即使羞恥感讓你認為自己不是這樣。你可以把羞恥感視為要召喚關愛,並接受你不完美的核心自我,而這個自我可能曾經受到不當的對待。
改變悲觀想法的內心對話
當壓力喚起程度返回至彈性區域(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時,調節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的大腦區域就會變得活躍,如此一來,認知療法就能幫助人重新連接大腦的羞恥感迴路。換言之,認知療法是藉由重複改變大腦迴路、情緒和壓力喚起來改變負面的思考模式。
■ 解方
驗證有效和極具希望的創傷修復療法
以文字講述你的故事,並替換其中非常負面的想法能平息大腦的激發中心,協助你走完治療過程。然而,創傷性記憶位於大腦處理視覺、情感和生存的區塊,為此剛開始可能無法透過語言和邏輯來觸及它們。因此,許多有效的療法並非依賴於文字和邏輯,反而是用最少的語言或根本不用語言來觸探內隱記憶。
- 身體療法
- 藝術表現療法
- 眼動心身重建法(EMDR)
- 情緒釋放技巧(EFT)
- 夫妻情緒取向治療(EFCT)
成功建立自尊的2大關鍵
- 停止做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情。
- 讓自己的性格更堅強,以便促進內心的平靜。
把快樂融入生活的7種方法
- 記住美好時光
- 重溫快樂時光
- 懷著感恩的心品嚐日子
- 探索你最喜歡的動作記憶
- 回想人生成就和內在資源
- 期待快樂
- 規劃能使你快樂的活動
■ 評論
此書提出,創傷性記憶主要儲存在非語言的右腦。所以,許多有效的療法並非依賴於文字和邏輯,反而是用最少的語言或根本不用語言來觸探內隱記憶。而最有效的創傷治療,其所依賴的是再穩固原則。
這個理論簡潔明瞭,但也正因為如此,本書難以完全透過文字來闡述。書中主要提供了許多「心像」練習,並建議讀者透過他人朗誦或自行錄音來聆聽,這與催眠的技術有些相似。
總之,如果認同書中的理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尋求專業協助或參與相關工作坊。畢竟,就像學習舞蹈是不可能單純透過閱讀來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