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理事長/諮商心理師/哲學諮商師 侯南隆
這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制度中那些被忽略的孩子,也提醒我們每一位教育與助人工作者:理解,是改變的起點;陪伴,是最有力的介入。當我們覺得某個孩子『太容易放棄』時,我們已經先放棄了理解他?這本書溫柔卻有力地告訴我們:那些被貼上標籤的孩子,其實只是等待一個願意傾聽的人。
在我讀完這本名為《負影-揹負與追尋未被看見的社工路》的書稿後,心中浮現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理論或改革口號,而是一個個真實而沉重的名字:小薇、小妤、小達、小依、小后……。他們不是某個制度報告中的統計數字,而是你我身邊曾經錯過、被標籤、被誤解,甚至從未被真正看見過的孩子。這本書,不是一位專家的學術論述,而是來自吳文炎老師長年在教育與社福實務現場中,蹲下來陪著孩子一起走,一路顛簸、跌跤、重新站起來,繼續向前走的紀錄。作為一位諮商心理師,我深知光是理解這些孩子的困難,就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敏銳;而要真正提供對的支持、讓這些「輕度特殊需求兒童」得以脫困,更是要對現行體制的縫隙有極高的覺察與勇氣。
吳老師說,他原本只是想做一件「一直放在心上卻始終無法落實的事」——也就是為這些在主流社福與教育系統中「被夾縫遺忘」的孩子,提供一套完整的、貼近生活的課後照顧與成長支持。因為這些孩子,障礙不明顯到不被重視,又真實存在到影響他們的每一段人生。他們可能在學校被認為是「懶惰」、「不用心」,出了社會後卻又因為連簡單的收銀、加減法都做不好而一次次失業,最後走進貧窮、社會邊緣,甚至犯罪。
透過一篇篇故事,我們看見學習障礙的女孩小薇,因為不會加減法而被加油站開除三次;我們看見有記憶力卻沒有理解力的小妤,口語表達出色卻總是答錯問題;我們看見患有妥瑞氏症的小后,在充滿接納的環境中症狀顯著減少;我們更看見了那些曾被誤會、標籤、壓抑情緒的ADHD孩子,如何在支持下慢慢學會調節自己,並勇敢說出「我想再試一次」。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孩子不是不能,而是沒有人願意好好理解他的「不能」。
從專業角度來看,這本書實際點出了現行特殊教育、社會福利制度與實務現場之間的重大落差。例如:學習障礙在教育系統內能夠獲得資源,但一旦離開學校,就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被排除在外。也因此,這群成年後仍需要長期追蹤或就業支持的孩子卻硬生生地在制度下掉落,落入服務真空,錯失重要轉銜期的協助。
更嚴重的是,連許多一線的教育或社福工作者,對「輕度障礙」的認識也仍有極大落差。他們不是「看起來很正常」嗎?不是「很會講話」、「很愛幫忙」嗎?但那些語言、記憶、行為的表現,不過是一層看起來健康的外衣,真正的困難——在閱讀理解、數學邏輯、社交判斷、情緒調控等面向——才是拖住他們一生發展的重擔。
這些孩子不是走不動,是走得太累、太孤單,沒有人願意陪他們走長一點。
我特別感佩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不是從專業角度居高臨下地診斷問題,而是從現場細膩觀察出發,透過每一位孩子的故事與家庭脈絡,引導我們看見那些常被忽略的需求與可能性。也正因為如此,這本書的每一篇章,都是給不同角色的邀請書:
對每一在孩子身邊的人來說,是一次提醒-孩子的學習困難並不是失敗,而是需要方法與時間。
對教師與社工來說,是一次反思-我們是否太快將表現不佳歸因為態度,而不是去探究是否有我們沒看見的障礙?
對政策制定者與制度推動者來說,是一項挑戰-如何讓現行的支持系統不再碎裂,而是形成一條從早療、學校到就業、生活的無縫支持網。
書名《負影》取自孩子們背後那片無聲卻厚重的影子,他們揹負的不只是學業的困難、情緒的衝突,更是社會對「看不見的障礙」所投射的誤解與忽略。作為社會工作者與心理師,我們的責任不僅是「介入服務」,而是成為那束照進陰影裡的光,讓孩子有機會再次相信自己,也相信世界會有理解與接納。
這本書誠懇、真實、不修飾,也不包裝。它帶來的不是解答,而是一場持續的追問:我們準備好了嗎?去看見這些「未被看見的孩子」,去承接他們的人生重量,去修補制度與人心的縫隙?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本書,就是那道起點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