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 offer 的那一刻,我超級開心,覺得百萬年薪之路就在眼前。但現實總是比想像複雜——面試時談的職位,跟實際外派的工作內容,其實常常不一樣。
職位落差,是常態但不該被合理化
我不會說這是「正常」,但的確「很常見」。因為所謂正常,是在面試前公司就講清楚職位與內容。但我們這類外派職,其實是所謂的「台籍儲備幹部」,很有可能是進公司後再看哪裡缺人,就被派過去補位。
亂派不一定是壞事,反而是加速成長的捷徑
像我一開始以為是 QA,培訓時期也是 QA 的訓練,結果因為倉庫主管需要越南語翻譯,我直接被抓去支援。我是以「儲備幹部」身分進公司,爬文大多說是會做 PPIC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Inventory Control Manager,俗稱:生管) 或 QA(Quality Assurance,俗稱:品保),結果我從倉庫實習三個月,轉到 IE 部門負責工廠數位轉型的專案,中期還意外當了實驗廠廠長,後期甚至參與了建新廠。可以說是從新手村直接丟到魔王村,整段歷程既「促咪」又超級「Hardcore」。
這種安排,對年輕的我來說,是考驗適應力的時候。搞不好原本想做的,根本不是最適合自己的;反而臨時被派的,可能才是舞台。但我也理解,有人會覺得自己被騙,無法發揮專業,例如原本面試行政,結果要管生產,適應不良就離開了。👉關於我的職涯,可以閱讀
剛畢業就外派!到越南當管理職的新鮮人,越級打怪給我的成長與壓力
試用期,是觀察自己適不適合的關鍵時刻
所以我的建議是:在試用期內盤點自己。你現在的經濟壓力、技能狀態、個性,是否適合這樣的跳躍與變動?像我那時候白紙一張,就算亂派也沒損失,但有些人如果原本已經很有明確職涯目標,這樣的變動就會讓人受傷。
外派不只高薪,還有壓力與孤獨
再來說說現實的代價:外派不只是高薪,還有高壓。很多人以為「撐兩三年就好」,但實際在工廠現場,時間真的過得特別慢,壓力、孤獨感被放大。輪班、睡眠不足、吃得不好、醫療資源少,都是常態。很多人半年內就提早返國。
所以我常常會用一個「反推法」算值不值得:把外派薪資扣掉健康損失、心理壓力、返國後恢復的成本,再算一次值不值得。
被丟到陌生位子,不代表你錯了
但最後想說的是:如果你現在也在一個自己沒想過的位置上,覺得茫然、甚至有點被「亂丟」,那你不是例外。我也曾經在那裡。那或許不是你要的起點,但可能是你養成的第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