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與焦慮共處的旅程!

童年的懂事,早早學會承擔
我的焦慮,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小時候,看著媽媽辛苦工作、照顧家庭,我告訴自己要乖一點,要幫忙分擔家事,還要照顧小我七歲的妹妹。那時候的我,很早就懂事,也很早就壓抑。
學生時代的孤單
長大一點,焦慮換了一個模樣。
到了專科時期的我,不懂如何處理人際關係,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開始談戀愛,我卻覺得自己好像還沒長大,很難懂怎麼與異性相處,那種「我是不是不夠好?」的念頭,常常折磨我。
成年後的多重壓力
畢業後,焦慮變成了「我是誰」。
我不斷地上很多課,換了好幾份工作,卻始終不清楚自己是誰,如何找到我的定位。
三十歲後,壓力疊加上來: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小孩?職涯到底要怎麼走?父親年邁生病,需要照顧;哥哥離婚、工作受挫,姪女由我接手照顧,那十年的日子,我像一條不停逆流的魚,背著許多責任往前游。
四十一歲,人生崩裂
直到四十一歲,人生迎來重擊。
父親過世、離婚,還同時失去了工作,那段時間,我深深感覺像是被整個世界遺棄,陷入憂鬱,也更加焦慮。心裡不斷冒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的人生要經歷這些?」
那時焦慮是個惡毒的敵人,它讓我心跳加速、恐懼、無助、逃避,後來,我發現我再怎麼逃,它就像影子一樣僅僅跟著我,後來,我開始學習正面對決和它相處,我逼自己去問:
- 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 什麼事情在打擾我?
- 這是真的,還是我想像的?
- 如果最糟的狀況發生,我可以怎麼準備?
在不斷的自問中,我慢慢學會 安靜下來,開始專注在自己身上,忽略外面世界。
在安靜裡,重新學習感受自己
那幾年除了工作,其他時間我不再安排活動或孤單焦慮時找人陪伴,剛開始有點難,也常常獨自流淚,但是慢慢的逐漸發現,這個不友善的朋友「焦慮」,當我不再害怕它時,它反而變得不那麼恐怖,我也很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同時心裡隱約的,很慢的長出一種「定」的力量。
這段時間,我重新認識自己,除了原本就喜歡的跳舞和旅行之外,我發現看電影可以舒緩我的情緒,在電影裡透過他人的故事找到人生的智慧與解方;我也開始嘗試玩拳擊、射箭、健身,鐵鐵的就是一個女漢子,這些運動不僅提升我的身體素質,同時對心理也帶來新的能量與刺激,這些都是為自己努力嘗試的過程,期望能想找到更多我真正想留在生命中的美好事務,創造屬於我的幸福人生。
分享另一件很神奇的方法,就是走進大自然,看著大自然的浩瀚有著無可言喻的心靈解放與尊敬,望著樹林與小鳥無憂無慮不也一樣活得好好的,我也要相信我也會好好的,我只是鏡頭下的大自然中的一小點,感覺自己變得渺小了,與此同時,我的焦慮也變小了。
現在,當焦慮再次來臨時,我已經不會被它完全吞沒,偶爾我還是會流淚、難受,但我能允許自己難過,也知道自己能慢慢走出來,有時候靠自己,有時候靠朋友或專業的幫助。
教練與心理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五十歲之後,我遇見了「教練」這個角色。
這是人生另一個轉捩點,成為一名教練並不是我學習教練的初衷,當時只是為了讓身為講師的我能扮演的更稱職,上帝會透過不一樣的人生經驗修復我,透過一段時間的教練與心理學的學習與練習,我有更多的機會看見更真實的自己,接住那些被壓在心底的憤怒、失落與不滿,與一點點的把自己完全接回來。
這是一段不算短的日子,如果我們的問題存在多久,就需要多久來慢慢的整理,不需要急,因為急也沒用,透過時間與專業的陪伴,我的人生看見更清楚的曙光,而且我知道我正朝向那個方向慢慢前進。
但我也明白,焦慮和人生不如意的事情不會因為學了心理學或成為教練而消失,生命本來就有起起伏伏,真正的改變是—我不再逃避,不那麼慌漲,而是能用新的角度看待它、處理它,並且理解 什麼才是我最想要的。
安靜與重生
回望這一路,我最大的感謝有兩個:
- 安靜帶給我力量 —它讓我能和焦慮共處,也能更靠近自己。
- 教練與心理學給了我重生 —它讓我有機會真正的活出自己,帶著更深的覺察與自由。
認識自己這條路不會有終點。
給也同樣經驗的你說,你不孤單,我們每個人都走在更認識自己的這條路上,想要更快的接回自己,找個專業的教練也許可以幫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