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靠近自己,接納自己,也是覺察自己的開端
我如此深信

這句話聽起來很像廢話
可是有了這個稱呼,你會用不同的態度面對自己
健身/訓練時,有意識的專注在自己的動作
觀察自己的感受,就是全然接納自己的開端
或許對於生命中沒有陰影的人來說,不能理解接納自己有什麼困難的
對於有創傷的人來說,這件事卻是一輩子都在奮鬥的事

看這張圖,可以知道利用運動照顧好細胞發電廠、骨骼肌,就照顧了大部分的健康
運動的效果,其實在前面幾集都有帶入
第一集:慢性疾病可以因訓練增加肌肉量,提升了對血糖、胰島素調節的能力,提升代謝健康,因而減輕慢性病症狀
第三集:肌力是生理儲備的貨幣單位
第五集:
- 肌肉、骨骼、神經系統,終其一生都具有生長的潛力
- 粒線體功能不良和胰島素阻抗有關
- 肌少症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必須藉由阻力訓練才能增加肌力和骨質
第九集:主動式健康行為:飲食、訓練、休息、社交、壓力管理
《大夫訓練I》:
- 身體活動時,皮質醇和正腎上腺素的濃度升高,也具有抗炎作用。身體活動也可以減少發炎細胞因子和脂肪因子的產生
- 在身體活動時,發炎反應會隨著活動強度而增加,但是在活動後身體處在抗炎狀態
- 適度的活動有助於減輕疼痛和促進受傷組織修復,所以不要完全的停止身體活動、運動、訓練,可以選擇合適的動作和強度繼續訓練,也就是「降階訓練」
- 肌肉驚人的再生能力是依賴衛星細胞,也就是肌肉的幹細胞,當肌肉遭受損傷或壓力的刺激時,靜止的衛星細胞會被活化以促進肌肉的再生或生長
- 葡萄糖調節是肌肉和全身能量代謝平衡的核心
- 身體活動增加了肌肉粒線體的數量和功能,加強了能量基質的利用能力,以及促進在休息和活動時更多的脂肪氧化
- 粒線體的氧化功能不良會降低乳酸的清除能力,造成肌肉細胞較快酸化而容易感到疲勞無力
- 許多造成全身慢性發炎反應的原因我們無法控制,但有些是我們可以去改變,例如身體活動、飲食、睡眠、壓力等等
我總是建議大家走進健身房這個空間,因為這個空間可以給你一些儀式感
給大腦提示,接下來無論如何,只要專注在運動這件事就好
從一開始的動態暖身,拉開肌肉、關節,注意各部位狀態
開始訓練組的肌肉感受度、紀錄訓練內容
比如說,底下是我禮拜天躲到健身房吹冷氣(X)練腿的訓練內容:(看不懂無所謂,但總訓練量超過5000公斤,害我屁股痛兩天)

訓練結束時收操的靜態拉筋,做幾個瑜珈動作,做幾次深度呼吸

完成運動,花時間去感受:
多巴胺給你的獎勵、快樂
血清素給你的充實感、幸福感
腦內啡給你愉悅、輕盈、止痛
當你利用運動戰勝了惰性,度過了悲傷,今天你就是贏家
感受身體各部位的狀態,感謝身體擁有這麼大的能力
回家路上買點營養的食物,犒賞今天的投入與努力
這是最有品質的Me Time
這也是幫助了我度過多次憂鬱期的方式
為什麼我推薦待在健身房健身:
把家事公事隔絕在外,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專屬給自己,純粹的擁有自己

曾寶儀也有在自己的書裡提到
她被教練操到哀哀叫的時候,才驚覺到,原來以前從來沒有感受過闊背肌、臀大肌
當肌肉沒有任何閃躲機會,她只能專注在出力時,才真的感受到身體各部位
我常常看到人不知道怎麼控制自己的肌肉
不知道怎麼蹲、怎麼把屁股往後推、怎麼控制肩胛骨
對身體控制感到陌生時
對情緒、對感受也可能是不夠敏銳的
因為我們不習慣向內看,往底層去看
在我的經驗裡,學習運動可以開啟覺察的能力


所以,我認為這張圖說的增加自信心
不只是因身形改變,油然而生的自信
還有改善與自己的關係,持續跟自己培養更好的關係